正文 第23章 秘聞:臭不可聞(3)(1 / 3)

兩年之後,他跳槽來到了摩根·斯坦利集團,從此變了他的一生。在這家美資銀行設在英國的分公司裏,裏森從事的是所謂後台核算業務,即對期貨和期權交易的核算統計。在這一期間,他親自感受到了期貨交易的日漸繁榮。後來,他多次申請調到業務部未被批準。在工作了兩年之後,他再次跳槽去了巴林銀行,從事期貨交易的業務。在這家老牌英資銀行,裏森很快就升了職。他曾被派駐印度尼西亞分行,出色地完成了一次“臨陣救火”的關鍵任務,為公司挽救了一大筆錢。這讓他自己也有種天降大任的感覺。1992年初,他被調往新加坡分行,負責為巴林銀行在新加坡開立期貨交易的業務,並擔任業務主管。這可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當地的期貨交易發展非常迅猛。裏森帶領他的小團隊為應整個亞洲地區蒸蒸日上的期貨交易而忙得不可開交。然而,與高度發達的國際期貨交易市場,比如倫敦和紐約相比,新加坡的國際資本交易市場

SIMEX(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xchange)的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備。裏森手下的工作人員也都沒有相關的從業經驗。在緊張激烈的交易過程中,全憑喊價來完成下單交易,難免出現錯誤。比如,經常出現委托人下達賣出指令,而代理人卻報出了買入單。這種失誤在世界各國的期貨市場上都屢見不鮮,通常的補救方法是在當日交易收盤後,對於這些錯誤進行修正,使客戶方並不知道其中曾經出現過的誤報。

巴林銀行正是在這一交易環節上出現了漏洞,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為了記錄上述交易中產生的錯誤,每個銀行都設立一個錯賬登記賬戶,隨時記錄實際操作和賬麵顯示之間的誤差。借助這個賬戶,巴林銀行倫敦部的主管可以隨時監督裏森及其團隊在新加坡的工作情況,因為每一次錯誤的交易遲早都是會被總部察覺到的。到少,理論上是這樣的。

這裏必須解釋的是,期貨和期權交易可不是零敲碎打的小買賣。即便是很小的失誤或者不太起眼的小動作都會直接反映在資金麵上。然而,在一個錯誤交易指令下達,直到該單交易失誤被發現並修正,中間又要間隔一段寶貴的時間;恰恰就是在這段時間裏,期貨價格就發生波動,直接造成銀行方麵的損失。(當然,如果銀行對於錯單的交易額有所限製,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可以歪打正著從中獲利。)千裏之堤,毀於蟻穴。裏森在7月的一次單日交易結束後核對賬目時,發現了其中一單交易出現錯誤,估計損失高達2萬英鎊。裏森清楚地知道,沒有哪位上級主管可以對如此重大的失誤熟視無睹。即使這家財大氣粗的大銀行業務遍及全球,每天的期貨交易額高達幾百萬英鎊,這麼小的損失,對巴林銀行來說絕對是九牛一毛。但是,事業心和進取心都很強的裏森非常擔心此事會影響自己今後的仕途。他擅自決定,偽造交易衝抵這次交易記錄。為了保險起見,他甚至沒有追究真正犯錯的女業務員的責任,而是由自己私自處理。他這樣做的原因首先是為了掩飾自己在期貨交易領域的經驗不足,同時也體現了他從不循規蹈矩的性格。另外,他也不想此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任何負麵的影響。

另外一個很很需要的原因是,就在事發前幾天,倫敦總部要求他開立了第二個錯賬登記賬戶。這一賬戶根本沒有必要,本應及時撤銷,然而裏森卻保留了下來。然後,他虛擬了一個交易指令,與前一次的下單錯誤進行衝抵,並把這筆交易登記在那個不被人知的賬戶上,暫時解除了燃眉之急。然而,在實際交易行為中,裏森雖然完成了錯誤的賣出交易,但同時也必須履行為了衝抵交易而虛構的買入合約。這樣,他的實際賬麵上就出現了兩筆交易的呆帳,這是由於對衝交易所產生的。雖然裏森暫時蒙混過關,但是這筆虧空早晚要彌補上。隻不過他還不清楚什麼時候才能填補這一漏洞。

裏森通過做假賬,暫且躲過一劫。可是沒過多久裏森便惴惴不安了。當時期貨市場上的日經指數持續上漲,這也導致他的上次交易的賬麵虧空不斷增加。因為,當初他是在低價的時候賣出合約,要是此時重新買入衝抵交易,那麼就要承擔巨大的損失。

然而,裏森並沒有接受教訓盡快止損,卻因此養成了一個惡習,那就是把他和手下員工在期貨交易中出現的重大失誤,都轉移到秘密賬戶上銷賬。隻把很小數額的失誤記錄在公司賬目上,向倫敦總部彙報。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裏森這樣做可以為自己羸得人們的欣賞。在上司麵前,他的功績能夠得到首肯:同時,他也得到了下屬的愛戴,因為他善於掩蓋他們的錯誤。然而,裏森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早晚會出事。因為,秘密賬戶上的虧空越來越大,事態發展下去將很難控製,紙是包不住火的,他必須趕快擺脫麻煩。年輕的銀行愛陷入了心理誤區:為了不丟掉飯碗,避免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他必須有所行動;他背後也有上司在注視著他,如果坐以待斃,後果不堪設想。

裏森本人對自己當時的處境是最明白不過的了。此時的他對期貨交易已經非常熟悉,而且掌握了各方麵的消息。盡管公司方麵有很嚴格的規定,但是走投無路的他決定依靠自己,冒險一搏。裏森從哪裏搞到資金來買賣期貨呢?在期貨交易中,代理人可以賣出遠期合約來回籠資金,盡管這些合約還沒有買到手。裏森正是利用了這個時間差,先是買出權回收獎金後,再買入遠期日期指數的期貨合約。為了掩人耳目,對衝交易的轉賬進行得比較複雜。他先是將賣出期權換取的獎金打入前文中提到的秘密賬戶中,然後再迂回轉移到巴林銀行下屬的一個外部賬戶,重新流入到新加坡期貨交易所裏。這樣,他就能夠以客戶委托的名義在新加坡期貨市場上進行的期貨買賣,他最初這樣做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填補公司賬目的虧空,掩蓋工作失誤,完全沒有考慮從中牟取私利。實際上,他自己也不知不覺地越陷越深,同時也在安慰自己,為自己的罪責開脫。

然而事與願違,期貨市場行情走勢卻與他的投機策略背道而馳。沒過多久,他就在交易中又賠了600多萬英鎊。出乎意料的是,此時的裏森竟然臨危不懼,繼續把賭碼押在了日經指數上漲的期貨買入上,並像輪盤賭那樣加倍了投入,希望在下一輪獲勝後,能夠把以前的損失翻本羸回來。奇跡真的發生了:1993年夏,日經指數止跌上揚,裏森大獲全勝,不僅補上了所有的虧空,還賺取了上百萬的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