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寬容似大海,隻因站低處(2)(1 / 3)

母親回答: “總有可愛之處。你若不學會這一點,就什麼也沒學會。你為他掉過淚嗎?我不是說為了一家人失去了那筆錢, 而是為他,為他所經曆的一切及他的遭遇。孩子,你想什麼時候最應該去愛人:當他們把事情做好,讓人感到舒暢的時候?若是那 樣,你還沒有學會,因為那還不到時候。不,應當在他們最消沉,不再信任自己,受盡環境折磨的時候。孩子,衡量別人時,要用 中肯的態度,要明白他走過了多少高山低穀,才成為這樣的人。”

那是恩典!是本來不配得到的愛,而非賺來的寬恕,是如同清新溪流般瀉下,澆息忿怒指責的恩賜。

人生感悟

那是恩典!是本來不配得到的愛,而非賺來的寬恕,是如同清新溪流般瀉下,澆息忿怒指責的恩賜。

說理隻需三分

女友給我來電話,說她得到一份高僧寫的處世之藥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寫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熱心腸一副,溫柔二片 ,說理三分等等。

她問:奇怪,這說理為什麼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她這一問,倒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次挨打來了。

我從小是認死理的強脾氣,小學五年級時,不知為了什麼和父親理論———早已忘了原因,現在想來,大概是他記錯了什麼事 ———說著說著爭論起來,我說他錯了。而父親認為他是對的。滑稽的是兩人都為這件小事爭得一本正經互不相讓。說著說著,父 親上火了,拿出他的權威啪的給了我一巴掌:還要說?我拚命忍住淚:就是要說。啪,又是一巴掌:還要說?就是要說。啪啪!還 要說?就是要說。啪啪啪啪!還要說?就是要說就是要說。啪啪啪啪啪啪……我終於忍不住疼,又氣憤又委屈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一邊哭一邊大喊:你不是我爸爸,你不配做我爸爸……最後的收場是母親怒氣衝衝加入了這場戰爭,過來把他推開把我護住。我賭氣足足有一個月不喊他一聲“爸”,而他則被我氣 得呼呼的!

“說理三分”,講的其實是一種技巧。你若有理,聰明人一點就通,不用十分,三分盡夠了,不必畫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 時走進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費口舌無用,何必執著,不妨假以時日,讓他自己慢慢去悟;至於蠻橫漢,他本不講理,你即使講上 十二分,也無異於是對牛彈琴———豈至是對“牛”呢,說不定像在對“虎”彈琴,彈得“老虎”上了火,啊鳴一聲要了你的小命 !

“說理三分”,講的也就是寬容。人總有缺點,或多或少總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許並不明白,你巧妙地說上幾句,點到為止 ,確是與人為善讓他心存感激,若是窮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連麵子都留不住,隻怕就兩敗俱傷。

記得上寫作課時常教學生一大訣竅: “含蓄不露,便是好處”, “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見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 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其實這也是做人一大訣竅,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含蓄是一種大氣一種教 養一種風度,真正會做人的人,總是含蓄的,總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隻說三分,總是記著“得理也讓人”。

不過,這是很難很難的。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一吐為快”,何況在理兒上的,常常會不知不覺“理直氣壯”起來。因此,許多 人(包括本人)雖然有高僧所說“熱心腸一副”,也自認為不乏“溫柔二片”等等,卻總成不了氣候———常常就在這多說幾句之 中,將功勞一筆勾銷了……“說理三分”,實在是大智慧,大修養,大氣度,大學問。

人生感悟

“說理三分”,實在是大智慧,大修養,大氣度,大學問。

把自己放在最低處

生活中經常出現我們意料不到的事,往往是當時我們並不介意,過於好久才會咂出一些綿遠悠長的味兒來,並讓我們打個激靈 。

1994年,我在一家公司打工,老板是位廣東人,對下屬非常嚴厲,從不給一個笑臉,但他是個說一不二的人,該給你多少 工資、獎金,不會少你一個子兒,我們都拚命工作。

公司有個規定,不準相互打聽誰得多少獎金,否則“請你走好”。雖然很不習慣,我們還是一直遵守著,努力克製著從小就養 成的好奇心和窺私癖。有一個月,我們都發現自己的獎金少了一大截,開始不敢說,但情緒總會流露出來,漸漸地大家都心照不宣 了。那天中午,吃工作餐時,大家見老板不在公司,就有人摔盆碰碗的發脾氣,很快得到眾人響應,一時怨聲盈室。

有一位來公司不久的中年婦女,一直安安靜靜地吃飯,與熱熱鬧鬧的抱怨太不相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我們問她,難道你沒有發現你的獎金被老板無端扣掉一截?她有些吃驚地回答沒有啊!我們比她更吃驚了,整個飯廳一下子安 靜下來,每個人都一臉疑惑,每個人都在心裏揣摩,人人都被扣了,為何她得以逃脫?莫非她與老板有那種瓜葛?

她這把年紀,至少有三十幾了吧,且瘦得一把骨頭一張皮的,哪個男人會對這種肉幹一樣的女人感興趣?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她 獨享優惠政策?後來才知道她是被扣得最多的一個。不久她被提升了,我們又嫉妒又羨慕,她的工資會高出一大截來,還有獎金。

很久以後,她向我們描述當時自己的心情,她的確沒有裝蒜,她是這樣想的,這個月我一定做得不好,所以才隻配拿這份較少 的獎金,下個月一定努力。為何別的人沒有這樣的想法呢?她是這樣分析的,那時她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工廠虧損得已很厲害,常常 發不出囫圇工資,開工不足,工人們都在等待(那時還沒有下崗的說法),她等不下去了,因為家庭負擔太重,上有生病的老,下 有讀書的小,還有因車禍落下殘疾的丈夫,於是她就出來打工了,收入比起她以前的工資來要高出百十元錢,這讓她喜出望外,非 常珍惜這份工作,甚至有一種感激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