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種瓜必得瓜,種豆定得豆(1)(1 / 3)

罪有應得

勤政的普魯士國王到監獄巡視,他問候每一個犯人,順便問他們犯了什麼罪。每個犯人都說自己是冤枉的,直到最後一個才坦 承自己犯了法,坐牢是罪有應得。

國王命令監獄長釋放這個人。他說: “在這些無罪的人當中,顯然沒有這個人立足的地方。”

人生感悟

對於囚犯來說,監獄是必要、不可少的地方。然而監獄中隻有一小部分人不發牢騷,不埋怨上帝,不抱怨任何人,他們為自己 的罪行感到懊悔,知道自己是罪有應得。

因果

有一個不甘於現狀的農夫,對自己的玉米田收成很不滿意,於是四處打聽,買來優質玉米種子,果然大獲豐收。

他的鄰人在驚羨之餘,都請求他能賣些新種子給他們,可是,這個農夫為保住自己的優勢,斷然拒絕了。

不知為什麼,從第二年開始,玉米的收成差了,到了第三年,更是明顯地減少。最後,他終於找出了原因,原來,他的優質玉 米,接受的卻是鄰人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

人生感悟

因果規律是人世間的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實不虛的。

窮人心

場麵不大,是“金穗卡”做的宣傳活動;紀念品也並不昂貴,是一些印著廣告的彩色汽球———卻在刹那間失控,工作人員們 目瞪口呆地看著無數的人紛湧而來,推擠著,踩踏著,爭搶著那些批發價隻值三毛錢的汽球。叫罵聲、爭執聲,加上氣球此起彼落 的爆裂聲,使整個宣傳點亂成一鍋粥。

目睹了全過程的朋友,在事後向我描述時,斬釘截鐵地說:“這些人,都是窮人。”

我提出異議:“不見得吧,未必誰窮得需要一個汽球。”

她的神色很認真: “他們的窮,不是物質上的,而是他們有一顆窮人的心。”

窮人心是什麼樣子的呢?應該就是覺得自己是窮人的那種心態吧?

也許,真正決定我們的行為的,不是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而是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

胸中有一顆中國心,雖然洋裝穿在身,他仍然是一個中國人。

高貴的人,即使陷身於淤泥裏,他也可以開成一朵不染塵的蓮。

而那些說: “斯是陋室,唯呈德馨”的人,便是有富人心的人吧?他們懂得自己的擁有,並且珍惜,知道那些都是人生的財 富。麵對貧寒、匱乏,他們總能夠從容麵對,而所有的缺憾不過是些玉的瑕疵,生命的本質仍然是一方晶瑩的玉。一顆富人心,是 這世間最寶貴的財富。

可是那些有窮人心的人,即使他們已經有了半個世界的金子,他們念念不忘地卻是還有半個世界的金子不屬於自己。有的越多 ,越覺得不夠,越覺得自己窮,因而生生世世都不會滿足,就要不斷地去撈去賺,占最小最小的便宜也是好的。如果人的心海是一 個宇宙,那麼窮人心就是一個黑洞,無聲無息地張開它的大嘴,將身邊的事物全部一點點吞噬,甚至包括它本來所擁有的———可 是就是用全世界來填,也填不滿那深不見底的黑洞。它是那樣黑,連一絲光都透不出來的,它所惟一放射出來的,隻是:自私、貪 欲和嫉妒。

有窮人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窮人。

人生感悟

有窮人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窮人。

錯誤的手套

寒假時我帶著兒子然然回家,父母不勝歡悅。

母親喜滋滋地為她的小外孫忙碌著,但卻不知怎的老是對著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 遍地抗議著。父親微笑著告訴我說: “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媽的強項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