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說,‘要克服殘疾’,或是‘跨越殘疾的限製’,我和我的爸媽卻完全不適用這種形容詞。因為我們沒有把殘疾當做一種缺陷。”
“小孩子很純真,看到殘疾者會問‘為什麼’。隻要解答了他們的疑問,他們就會毫無成見地接納。我希望更多人問我,最好是當麵來問我‘為什麼?’否則他們如果把這個疑問一直留在心底,就會變成對殘疾者的‘心理障礙’。”
人們注意到,乙武的成功其實來自於他對自己的充分自信。
乙武說:“我認為我的個性是脆弱的,但我從來沒有因為殘疾而感到脆弱。”他覺得自己有時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這是個性脆弱的表現,但這與身體殘疾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從他出生後第—個月,第一次與他的母親見麵時,他母親超乎在場所有人的想象說了第一句話,“好可愛”,以及他在小學時的老師,刻意讓他過著與正常小朋友一樣的校園生活這兩點來看,乙武能夠以不同眼光看待自己的先天殘疾,已是生來自有。
麵對現在的成功,乙武有些不習慣,他說:“成了名人有很多的限製,像現在和女孩子一起走,別人看了覺得很奇怪,成為目光的焦點。”
乙武現在就有了盛名之累。不過,乙武相信,雖然成為名人對他來說帶來不少限製,但也因此有機會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傳達給許多人,這還是很有意義的事。例如,他會覺得,現在各界對他矚目,或許過些時候就不會再有人去評論他,他不願自己隻是帶起一股熱潮,而希望能夠有持續性。目前,他便通過媒體,一方麵接受訪問,把自己成長的一些想法告訴別人;另一方麵,在他自己的節目當中也訪問別人,傳達別人的想法。
“既然有殘疾者做不到的事,也應該有殘疾者才能做到的事。上天是為了教我達成這個使命,才賜給我這樣的身體。”這句話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心靈語思
殘疾有時不屬於殘疾者本身,而屬於正常人的眼光,他們隻是身體與眾不同,其他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
8.退讓的藝術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在心裏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說了這事,就想出了一個應付的辦法。
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一到這個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於是心中十分不安。後來,在官僚中間,他再也不去貶低而是讚揚翟方進了。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討,一舉擒獲朱宸濠,建了大功。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脫。”從而想嫁禍並抓住了王陽明,作為自己的功勞。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總督軍門的功勞。這樣,江彬等人便沒有話說了。
王陽明稱病休養到淨慈寺。張永回到朝廷,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對王陽明處罰。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如果說翟方進以退讓之術,轉化了一個敵人,那麼王陽明則依此保護了自身。
就社會生活而言,積極奮鬥、努力爭取、勇敢拚搏、堅持不懈的行為,其價值和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應該看到,人生的路並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當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人們不僅需要慷慨陳詞,而且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該爭,也應該讓,如此等等,一句話,有為是必要的,無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無為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心靈語思
退讓不僅是一種機智,也是一種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意誌,而瞬間的忍耐,是希望的藝術,是長久安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