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2(2 / 2)

停戰議和……?!

看來,龍山一戰後,喪失了糧草的倭軍,如今的確已經是被釜底抽薪、日落西山,隻能被迫求和了。

這一刻,唐衛軒忽然感覺,真正徹底領悟了當初在出發去龍山之前,自己曾問起沈惟敬之事時,李如鬆所說的那句“隻要你此戰大獲全勝,沈大人自有保命之法”,其中的深意了。

大概,那個時候,李如鬆已經計算到了,如果火燒龍山大獲全勝,倭軍被逼無奈、隻得求助於議和,沈惟敬的境遇反而會因此好轉。從目前來看,似乎也的確是這樣。

不過,也是懸啊……前幾日龍山之戰若是一旦失敗,沈大人恐怕就沒這麼幸運了,至少,不可能這麼順利地就拿到了倭軍請求停戰的議和書。而龍山這步棋一旦成功,整個朝鮮戰局則全盤皆活……

作為大明東征軍提督的李如鬆,的確比自己看得遠不少……

很快,沈惟敬沈大人帶回了倭軍求和書的消息,立刻便傳遍了整個漢城、乃至大半個朝鮮。大多數明軍士卒們得到這個消息後,也是歡欣鼓舞。雖然戰爭還未正式結束,但倭軍這樣明顯示弱、服軟的表現,總還是讓大家看到了不小的希望。尤其是在碧蹄館之戰後,明軍幾乎始終再未向南挺進一步,部分主力都甚至已經被北調回了平壤。眼看朝鮮三都之中的最後一都——漢城,雖已近在眼前,但卻遲遲拿不下來,不少明軍將士的心中也是不免感到有些焦躁。而如今,龍山上的一把火已經重新讓勝利的天平再次傾向了大明一方。眼下倭軍主動求和的舉動,也恰恰成為了這一觀點的最好佐證。

而事情之後的發展,似乎也正合乎眾人的預計。原本撤回平壤的明軍主力又再次不斷向位於前線的開城調動,開城之中,無論明軍還是朝鮮軍民的士氣,也是頗受鼓舞。雖然關於停戰議和一事,朝廷和李如鬆等高級將領們還沒有什麼最新消息,但至少,在不少將士看來,無論是戰是和,勝利好像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了。

不過,接下來的數日,雖然眾人都在猜測著下一步李大帥的打算,但卻始終沒了下文。

一部分將士始終堅信,遲早還是要用拳頭解決最後的問題,整日摩拳擦掌,等著追殺敗亡在即的倭軍,痛打落水狗,順便多撈些首級,回去計算功勞。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更傾向於議和的主張,倒不是因為沒有一戰之心,而是考慮到明軍現在的軍力,以及依然較為短缺的糧餉等諸多問題,一來麵對堅守漢城高大城牆的數萬倭軍,以如今明軍的軍力,也未必有全勝的把握,二來,自開戰以來,軍餉糧草的消耗極大,去年剛剛平定了西北寧夏之亂、今年又馬上用兵朝鮮,對朝廷來說,未必會同意將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借助議和,不戰而屈人之兵,倒也不失為一個上佳之選。

直到幾日後,開城之中一幹大小主要軍官,包括唐衛軒在內,都被召集到了開城中的臨時提督府。唐衛軒隱隱覺得,數日的等待後,沈惟敬帶回的議和提案,李如鬆他們估計應該也考慮得差不多了。而今日召集城內主要將官,似乎就意味著,此事果真有些眉目了。

“或許,又要像上次出征龍山一樣,李如鬆要親自布置進軍事宜了。還是說,李如鬆打算向各級將領們宣布接受議和的決定……”

唐衛軒就這樣在腦海中不斷構思著各種李如鬆布置命令的情景,跟隨著一幹大小將領,步入了提督府的正廳。

隻是,當跨進提督府的那一刻,唐衛軒才知道,自己完全想錯了。

因為,坐在主位之上、召集眾將前來的,根本就不是李如鬆本人,而是李如柏……

而李如柏看著廳內眾將眼中對議和之事所作決定的期待,開門見山所說的第一句就是:“關於近來所傳的議和之事,尚未有定論。”

隨後,李如柏又跟著補充了幾句:“眾將按部就班、專心於己任便可。對於麾下士卒私自聚眾討論者,也應嚴加約束。”

望著主位上李如柏嚴肅的臉色,眾將立刻齊聲領命。不過,每個人臉上那期待的表情,卻沒有消散,反而更濃了。因為,如果此番不是為議和之事而召集眾將,一次叫來幾十位開城中的各級將領,所為的,又到底是何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