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之前東廠信使一事,唐衛軒忍不住看了一眼坐在自己前排的韓千戶。不過,在韓千戶的臉上,似乎也看不出什麼。韓千戶雖然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但好像根本沒有往前不久的東廠一事上去想……
待眾將漸漸平靜下來後,主位上的李如鬆微微一笑,繼續朗聲說道:“莞爾倭賊,攝於我堂堂天朝王師之威,棄城而遁。我大明東征軍出師尚未滿半載,今日便可收複朝鮮王京,足以揚我大明天威!”說到這裏,李如鬆頓了頓,又環顧了一圈眾將,一改往日的嚴厲,而是笑著說道:“待劉總兵押運的糧草物資到後,我軍將擇日在漢城之中擺慶功宴,犒賞三軍將士!各位將軍之辛勞,本提督也會一一向皇帝陛下親筆陳述。得聞王師光複三都,皇上想必也是龍顏大悅。諸位將軍,也一定不虛此行……”
聽到李如鬆的這一番話,在座眾人自然也馬上明白了李如鬆的言下之意。想到倭軍反正已經丟下漢城撤了,雖然不能將其全殲,但也免於一場血戰、避免了蒙受更多的傷亡,還能白白得到一座偌大的漢城,也已經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了。再加上李如鬆的這一番話,於是眾將立刻一掃剛才的失落,很快就有人帶頭起身說道:
“此番我諸軍統合齊進,揚我大明軍威,全賴李大帥指揮調度有方,方可於區區半年之內橫掃千裏、肅清倭賊、光複朝鮮三都。李大帥實乃我大明武輩之楷模!”
眾將紛紛點頭稱是,而又立刻又有人站起來緊跟著說道:
“李大帥不僅運籌帷幄、屢用奇謀,且每戰必身先士卒、親自執刃躍馬陣中,將士們甘於效命,才有今日戰績。李大帥實乃我大明當今第一智勇雙全之名將!”
之後還有人欲起身繼續發言,但見眾將已經恢複了振作,李如鬆便揮了揮手,示意眾將無需再繼續說下去,而是開始陸續布置之後的各部安排:
“張總兵所部留守開城,李如柏李總兵所部代本提督於開城北門等候迎接劉總兵的援軍,楊總兵所部負責接收、管理劉總兵運來的糧草物資,查總兵所部為先鋒,率輕騎即刻出發、先行接管漢城防務。其餘各軍,”李如鬆再次用威嚴的目光掃視了一番眾將,“迅速集結,整備軍容,次日一早,便隨本提督一同去接收朝鮮王京——漢城!”
眾將聞令,一同起身,齊聲喊道:
“諾!”
……
次日,無論軍容、士氣都足以彰顯大明軍威的數萬明軍,便氣定神閑地成一字長蛇陣,開進了這座已被倭軍占據半年有餘的朝鮮王京——漢城。
眼看身在大軍中間位置的錦衣衛所部也已逼近龍山,漢城已近在眼前。唐衛軒忍不住看了下那已經被燒得光禿禿的龍山山頂,又望了望不遠處的漢城,不禁感慨萬千:
記得就在不久前率隊夜襲龍山時,唐衛軒也曾於龍山之上,無意中瞭望過那不遠處的漢城城頭,雖然夜色之中看不真切,但那甚至比平壤城還要巍峨雄壯的城牆,還是給唐衛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某一刻,唐衛軒也曾在腦海中想象過,明、朝聯軍強攻漢城、轟破漢城城門、一擁而入時那激蕩人心的場景。
但是,當自己此時此刻真正來到漢城城門前時,那道厚重的城門,卻輕易地就被打開了,似乎在張開懷抱,歡迎著明軍的大隊人馬入城接管。那堅實的城頭之上,也已經飄揚起大明和朝鮮的旗幟,四處可見的,也都是明、朝兩軍的士卒。看著此情此景,不僅是千軍萬馬之中的一個唐衛軒,無數的明軍將士,排成隊列、邁著步伐,衣甲鮮明、錦旗招展地跨入漢城城門時,內心之中也都由衷地感到一陣激動。
昔日聽京城中各家茶館裏的說書人所提到的,嶽家軍郾城大捷後,中原百姓就曾簞食壺漿,淚流滿麵地夾道慰勞。因此,不少錦衣衛的士卒也在暗暗期待著,等到進入了這座號稱繁華無比的朝鮮王京之後,會有多少飽受倭軍壓迫、期盼王師已久的百姓,提壺引漿地來夾道歡迎大明軍隊……而屆時麵對著朝鮮百姓的熱情歡迎,自己又該有何反應……
然而,懷著這樣激動而又有所期待的心情,在進入了高大、厚實的漢城城門、看到了城內真正的景象之時,明軍上下卻是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