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衛軒還一時沒有想明白,光海君似乎已經前前後後把密旨讀完了足足兩遍。隻見其緩緩地合起了密旨,麵色有些泛紅,眉頭微皺,目光也在左右閃爍不定,似乎心裏還有些拿不定主意。過了片刻,方聽其終於開口懇請道:
“唐千戶,皇上的天恩,李琿永世銘刻。但一年多前的臨海君遇襲一事,真的並非由在下主使……還請唐千戶您回朝後務必稟告皇帝陛下,澄清這一誤會……”
嗯……?!
唐衛軒心中不由得一愣,怎麼,皇上在密旨裏,還提到臨海君遇襲的事情了?怪不得剛才對方神情緊張,顯得極不自然……
不過,心中雖然在盤算分析著,唐衛軒表麵上依然鎮定自若,不讓對方輕易看穿自己的心思。
“殿下,唐某也是奉命行事。別的並不知曉,也不便作評論。”唐衛軒帶著些無奈,誠懇地解釋道,“不過,請您放心,唐某回到北京後,一定完整地轉奏給陛下。”
“有勞唐千戶了!”一聽唐衛軒如此說,光海君再次躬身作揖,“也請回稟皇帝陛下。李琿對陛下感激涕零,必將踏實努力、做好份內之事,有朝一日若果真能登上王位,定將永遠忠於天朝大明與皇帝陛下!”
唐衛軒點了點頭,起身行禮道:“殿下的話,唐某已記住了。時間已不早,在下也該告辭了。今夜之事,事關重大,還請殿下……”
說到這,光海君微微一笑,已然明白了唐衛軒的意思,嫻熟地說道:“唐千戶放心。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不會有他人知曉。”說罷,光海君朝著那封密旨又拜了一拜,隨即將其放到了燭火之上……
也就三炷香不到的時間後,唐衛軒已經悄悄地離開了光海君所居的臨時官邸,走在了回去大同館的街道上。
清冷的大街上,如今更是幾乎一個人影也沒有了。唐衛軒默默地獨自走在路上,心中回顧了一下方才的一幕幕,也並沒有什麼疏漏。這樣,也就算是成功地完成了陛下當日的所托,而且是出乎意料的順利。看來,自己的決定是沒錯的。義州那樣的小城,很難做到在不被人發覺的情況下單獨見到光海君,而一旦到了漢城,恐怕又會招來更多的耳目。即便不是監視著大明使團的,同樣有著世子之爭的朝鮮大臣間,也難免沒有人在緊盯著光海君府邸的一舉一動。相比較而言,平壤,倒的確是最佳的選擇了。而這一番拜見後,之後的一路上,心中石頭落了一半地的光海君,如今大概也是誌得意滿,對王位躊躇滿誌了。這樣一來,也就絕不會再冒險來對大明使團不利了。對唐衛軒而言,從此刻起,直到倭軍控製的勢力範圍,也就基本算是可以放心了。
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麵,靜下心來想想看,無論是皇上,還是光海君,為了這朝鮮世子與大明太子之位,也是都費盡了心思。尤其是皇帝陛下,甚至還在密旨中就臨海君遇襲一事警告了一番光海君,所擔心的,大概就是怕臨海君死後,眾望所歸的光海君便自動變成了長子的身份。這樣一來,朝廷裏的文官反倒會積極支持其冊立為世子,以正長幼之序,又在鄰國朝鮮為大明皇長子理應冊封太子添加了一個強有力的範例。這,大概才是一心想立皇三子的皇帝陛下最不願看到的吧。所以,皇上才會想盡量在朝鮮長王子子臨海君正常活著的情況下,將光海君扶上王位,這樣才算是真正地能為皇三子繼承大統,做好鋪墊……
唉……
唐衛軒忽然感到有些失落,無論大明還是朝鮮,如果大家能將這些心思都用到治國理政,而不是爭權奪利、到底由誰來繼承皇位或者王位上,會不會更是應該做的事情呢……
對於自己,或者大多數百姓而言,雖然或多或少對某位繼承人選都會有所偏好,但其實到底是長子還是次子誰能登基,真的區別意義並不大。作為軍人,唐衛軒倒是更希望能有一名真正富國強軍、英明神武的君王,但即便隻是一介平庸之主,好像也比這樣不斷爭鬥來得好……
倘若舍本逐末,將國家折騰得大廈將傾,無論誰接過帝位或者王位,麵對的都是一個搖搖欲墜、在內耗中疲弱不堪的爛攤子。甚至,如果接手時已經是一個麵臨國家生死存亡、人心分崩離析的局麵,又何苦為了一個注定的亡國之君而爭他個頭破血流呢……
想到這裏,唐衛軒心中莫名地升起一股不安,也不知為何,突然想到了京城中暗中流傳的那個關於大明國祚尚餘不過五十年的謠言。
一聲歎息中,唐衛軒隻能希望,僅僅是自己胡思亂想、完全多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