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吧,去吧!(1 / 1)

唐朝中葉,在福建省的福州,有一位不到二十歲的年輕姑娘,名叫鄭十三娘。雖然她的年紀很輕,但是對於禪法的領悟卻非常深入,不論機鋒或應對,和禪師毫不稍讓。

有一天,鄭十三娘和一位年老的信徒,兩個人共同去參訪長慶大安禪師。這位大安禪師早年於湖南長沙的溈山,協助溈山靈祐禪師開山,晚年回到福建駐錫於怡山禪院。

當時,大安禪師正在佛殿內禮拜,見到有一老一少的兩位女性走進來,就問道:“兩位從哪裏來?”

那位年老的婆婆即刻回答道:“我們是從福州的南台江邊來的。”

大安禪師問了之後,再無別話,隻是說:“去吧,去吧!”

老婆婆一聽,瞠目結舌,不知所以地退到一旁。

可是鄭十三娘聞言,反而走向前,合掌站立。

老婆婆不解,就拉住鄭十三娘的手說:“那我們走吧。”

鄭十三娘對老婆婆說:“禪師正在說法,稍安勿躁。”說後,便轉向大安禪師頂禮。

大安禪師說:“你懂得佛法,去吧,去吧!”

於是,鄭十三娘和老婆婆便作禮而退。

養心法語

大安禪師對老婆婆講“去吧,去吧”,意思是說你不懂佛法,來此做什麼,隻有說:“去吧!”後來,又對鄭十三娘講“去吧,去吧”是表示你懂得佛法,你也可以“去吧,去吧”!

大安禪師前後兩次都說“去吧,去吧”,可是卻有不同的意義。一個是:你不懂佛法,留在此間,有何意義?一個則是:你懂佛法,何不他去,留在這裏,又有何幹?

所以,老婆婆聽到“去吧,去吧”,非常訝異;鄭十三娘聽了則心領神會,當然作禮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