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更要有做法4(1 / 3)

4、建立正確的“思”“行”觀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天,孟子來到齊國,見到了國君齊宣王。

孟子對齊宣王說:“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起3000斤的東西,卻拿不動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夠看清楚鳥羽末端新長出的絨毛,卻看不到一大車木柴,大王相信嗎?”

“不相信。”齊宣王說。

“拿不動羽毛,是因為完全沒有用力;看不到大車木柴,是因為閉上眼不去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呢?”齊宣王問。

“抱起泰山,去跳躍北海,那是不能做;坡上遇到老人走路不便而不願折枝給他當拄杖,那就是不去做。”

凡事欲則立,不欲則廢。所謂的欲就是思想、想法,是做的前提條件。不想,何以談做,既是做了也是盲目。一個人,其思想、想法必然反映在行動上,所以說,想是至關重要的。

曆史人物孔子是善想的代表,他帶三千弟子到處遊學,創造了許多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以致於後人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說法;諸葛亮也是善想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他隻不過是一個手拿鷹毛扇的人,但其作用,可敵百萬雄兵;毛澤東是一個善想的現代人物,他隻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手裏隻拿香煙,不拿槍,卻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進程;馬克思是外國人,是一個窮光蛋,無產者,可其《資本論》、其《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傳遍了世界,傾倒了世界,並引導、演化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革命。

當然,想有許多方麵,也不一定每人都去做想的事,創造思想和學說,畢竟隻是有少部分人,能想有突出的地方,就絕大多數人而言,認準了的,應是拿來主義,別人已經想好了,確證明真理就行,確證是對的就行,剩下的就是去做,去當一個實踐者,去當一個實幹家。

拿來主義,不是照抄照搬,不是呆板硬套,而要結合實際,有一定的取舍,其實這裏還是有一個想的過程,有一個思辯的過程。因為許多思想、主義、學說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曆史條件,有局限性,環境變了,其思想、主義、學說隻能適用合理的部分,不合理的部分應舍去才是。因為理論、學說是動態的過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隻有不斷取舍,才能接近真理,真理是不變的。至於人們常說的,真理也是發展,是不斷變化的,隻能說,你發現的還不是真理,隻是接近了真理的東西。發展變化的隻能是理論、思想、學說而已(關於對真理的認識,廣泛接受批評和商榷)。

當前正值改革、開放、發展農村經濟的大好形勢,我們要抓住“三提兩打造”大討論的契機,要想與做結合,敢於接受新思想,自己也要敢想、善想,敢幹會幹,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真抓實幹,做一個“三個代表”的實踐者,賦予“想”和“做”全新的時代內容。

從古到今,許多人善想、敢想,所以成了思想家、理論家,其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引領著許多後人去照著行動,啟發著許多後人,去再思考。其人可以什麼都不做,隻要想有突出的地方,其貢獻就不可估量。有一些人既善想,也善做,所以成就了一批王、侯、將、相、英雄豪傑。這些人也許想的不深,達不到思想家、理論家的境界,但其大膽或是細膩的做法,小則改變了一個局麵,大則會改變一段曆史,其貢獻,其作用也是難以估計的。

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立刻行動’,努力工作,並且對自己的目標深信不疑。世上並沒有什麼神奇的魔法可以將你一舉推上成功之路——你必須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艱難險阻必須設法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