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麵對婆婆的無理責難,李紅並沒有去據理力爭,而是主動承認自己照顧不周,避免了婆媳矛盾的激化。
第二,要誠心尊敬,孝敬婆婆。
俗話說:孝敬父母是天賜的福。不僅對待父母如此,對待婆婆亦如此,要把婆婆看成是你的第二母親。做兒媳的要從內心尊重婆婆,在言語上關心婆婆。特別是現在有些家庭,兒媳當家,那就更不能把婆婆當成多餘的人,在言語中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恭,否則不僅對方不能接受,加深矛盾,而且還會引起社會各界的譴責。
婆婆如果年歲已高,體弱多病,兒媳在平時說話中更應關心、照顧,千萬不要說出嫌棄婆婆的話。當然在生活上對婆婆的關心照顧是必不可少的,隻要兒媳做得更好些,婆婆就會十分感激,很多的矛盾就可以避免了。
第三,信任和理解婆婆。
兒媳要學會善解人意,不要凡事都替自己打算,對婆婆的言語產生這樣、那樣的不當想法,懷疑她的動機。有時候這種猜疑的心理甚至會把婆婆的好心給想歪了,因而造成不良的後果。
玲玲的小姑子小芳拿回來一身新衣服,很漂亮。做兒媳的玲玲看在眼裏,心裏卻不高興,懷疑是婆婆給小姑買的。認為婆婆偏愛女兒,對自己另眼看待。她越想越有氣,就在說話時帶刺兒。“唉,還是姑娘親啊!”為了團結,婆婆上街買回來同樣的衣服給兒媳,說:“我不能虧待兒媳,一人一件。”後來,玲玲才知道小姑子小芳找了個男朋友,那件衣服是她男朋友給她買的,不是婆婆給買的。這時,她心裏一陣自責,同時感激婆婆的寬容。從此她再不多疑,轉而信任婆婆,婆媳關係也密切多了。
第四,多說些甜言蜜語。
有些兒媳,跟自己的母親能夠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在婆婆麵前卻無話可說,兩人之間總像隔了堵牆。要緩解這種氣氛,你要學會主動親熱,在婆婆耳邊多吹點“甜”風。
首先,多叫幾聲“媽”。兒媳的一聲“媽”,可以給婆婆帶來無限溫暖。可有些兒媳的甜言蜜語特別寶貴,輕易不肯叫出口。也有一些兒媳,幹脆學孩子的口氣,稱婆婆為“孩子他奶”。跟婆婆分居的兒媳婦,大多數是進婆家門時叫一聲“媽”,出門辭別時說一聲“媽,我走了”,僅此兩聲,似彬彬有禮,但親熱不夠。如能把拉家常和稱呼交織在一起,氣氛就會好得多。你不妨這樣說:“這幾天怪冷的,媽,您隻穿這些太少了,可不要著涼啊。”“這麼細的針都能穿,媽眼神真好!”
其次,要多交流。那些社會交際較少、養尊處優的老年人,每天把自己禁錮在一個小的範圍內,都希望知道家門外的一些新鮮事。聰明的兒媳很會靈活地與婆婆交流,她們時常與婆婆談論些街頭瑣事、社會新聞、電影情節、讀報偶感等等,使婆婆們每天沉浸在喜悅的氣氛當中。
第五,好女婿一定要摸得準嶽父嶽母的脈搏。
李明結婚後久居嶽母家裏。為了討得嶽母的歡心,他總是主動幹家務活兒,但嶽母大人的臉還是歡笑不起來。後來,他發現每當他說外邊發生的新鮮事時,嶽母就非常高興,總是睜大眼睛“刨根問底”。於是他便開始留心各種各樣的“新聞”,每天回到家裏,就找機會向嶽母大人進行“新聞”彙報。從此嶽母大人見他回來總是笑臉相迎。有時沒等他開口,嶽母就急著問:“今天又有什麼新鮮事,快講給我聽聽。”聽完之後還要向來串門的人進行“新聞重播”,並自豪地說:“我們家的女婿知道的事情真多,我是天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喲!”
第六,冷暖一定要心知肚明。
小劉結婚後,因沒有時間照顧家,常挨嶽母的數落。不久,嶽母患了半身不遂不能下床,她又哭又喊:“我這輩子沒做什麼壞事,怎麼讓我得這不能動的病啊,還不如讓我死了呢!”小劉利用回家的機會,除了給嶽母端水喂藥外,就耐心地勸她安心養病:“媽,您可別胡思亂想。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呢?病來了,就看您能不能抗住它。您是個要強的人,哪能讓這點小病嚇住呢?再說,現在醫學這麼發達,您這病肯定能治好的。”他的話像一劑良藥,使嶽母的精神好多了,沒幾個月,她就能下床走動了。她逢人就說:“多虧我的好女婿總給我吃順心丸,我的病才好得這麼快。”
第七,安心的話一定要說。
一天,謝強和妻子因為一點小事鬧別扭,謝強說不過妻子,就說:“得得,我說不過你,你和你媽一樣,都是常有理。”誰知這句話讓在廚房做飯的嶽母聽見了,老太太一聽火冒三丈,指著謝強大聲斥問:“你們兩口子為什麼吵嘴我不管,可說我們娘倆都是‘常有理’我得跟你分爭,我怎麼‘常有理’了?你今天非得給我講清楚不可。”謝強一聽,覺得事情不妙,於是滿臉堆笑地說:“媽,您可別誤會,‘常有理’這可不是壞話,我這是讚揚您女兒呢。因為每次爭吵都是我沒理,您的女兒我的妻,無論做什麼事都特別有道理,而這又都是跟您老人家學來的,沒辦法,我隻好佩服地說她跟您一樣的‘常有理’嘍。”說著又神秘地對老人說:“實話告訴您吧,這句話還是跟我爸學的呢。因為我跟我爸一樣,在媳婦麵前總是‘常沒理’。”謝強的話把老太太的怒氣衝散了,她指著女婿說:“你小子這張嘴呀,能把死人說活嘍。”一場風波化為烏有。
第八,關鍵的話不要吝嗇。
淩老太太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丈夫去世以後,她由於身體不好,搬到女兒家住。開始還好,可後來女兒下崗了,一時半會兒又找不到工作,一家老少四口都靠女婿一個人的工資生活。孩子上學需要錢,老人看病需要錢。女兒因心情不好,常在家發脾氣,淩老太太聽了委屈地說:“我要是有個兒子也不至於拖累你們啊。”女兒著急地說:“媽,您就別說那些沒用的話了。”會說話的女婿則親熱地對嶽母說:“媽,您這樣想就錯了,過去有句老話是‘一個女婿半個兒”如今時代變了,男女都一樣,就該是‘一個女婿一個兒’了。您想,往後都是獨生子女,女婿和兒子不就都一樣了嘛。您老往後不要把我當外人,從我們結婚那天起,我就認定您是我的親媽了,您是不是嫌棄我這個兒子呀?”幾句話說得淩老太太老淚縱橫。她從箱子裏拿出賣房的錢,交到女婿手裏說:“做了幾輩子好事才讓我遇上你這麼個好人啊,這些錢本來是我留著養老的,有你這麼個好女婿我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