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說服的技巧26(1 / 3)

30

既能使當事者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覺察,這才是最巧妙的“台階”。有一則報道很能啟發人。在廣州一家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在吃完最後一道茶點後,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的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你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欣賞。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酒家,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過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你,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你的賬上,你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如果服務員想讓這位外賓“出洋相”真是太容易了,但她沒有那樣做,而是委婉地暗示對方的錯處。外圓內方的人往往都會這樣不動聲色地讓對方擺脫窘境

增光添彩設台階——有時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這時,“外圓內方”的人在給對方提供“台階”的同時,往往會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給對方的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使對方更加感激不盡。

1953年,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駐旅大的前蘇軍。在我方舉行的招待宴會上,一名前蘇軍中尉在翻譯總理的講話時,譯錯了一個地方。我方代表團的一位同誌當場做了糾正。這使總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場的前蘇聯駐軍司令大為惱火。因為部下在這種場合失誤使司令有些丟麵子,他馬上走過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非常緊張。這時,周總理及時地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台階”,他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地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講得不夠完善。”並慢慢重述了被譯錯了的那段話,讓翻譯仔細聽清,並準確地翻譯出來,從而緩解了緊張的氣氛。總理講完話在同前蘇軍將領、英雄模範幹杯時,還特意地同那位翻譯單獨幹杯。前蘇駐軍司令和其他將領看到這一景象,在幹杯時眼裏都含著熱淚,那位翻譯也被感動得舉著杯酒久久不放。

此外,還有順勢而為送台階法和揮灑感情造台階法。

順勢而為送台階法,就是依據當時當場的勢態,對對方的尷尬之舉加以巧妙解釋,使原本隻有消極意味的事件轉而具有積極的含義。

揮灑感情造台階法,就是故意以嚴肅的態度麵對對方的尷尬舉動,消除其中的可笑意味,緩解對方的緊張心理。

人人都有下不來台的時候。學會給人下台階,既可以緩解緊張難堪的氣氛,使事情得以正常進行,又能夠幫助尷尬者挽回麵子,增進彼此的關係。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應係統地學會使用以上技巧。

〖ML〗〖BT3〗24.裝聾作啞,糊塗到底

“裝聾作啞”,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化幹戈為玉帛,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唯有具有深閱曆的人方能達到這種效果。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場合很多。

英國前首相威爾遜在一次競選演講中,遭到一個搗亂分子的挑釁。演講正在進行,搗亂分子突然高聲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糞!”這個人的意思很明顯,是罵威爾遜的演講臭不可聞,不值得一聽。但是威爾遜不理會他的本意,隻是報以容忍的一笑,安慰他說:“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你提出的環境髒亂差問題了。”隨之,聽眾中爆發出掌聲、笑聲,為威爾遜的機智妙答喝彩。

別人的刻薄攻擊,不僅可以當作耳旁風,而且還能對其反譏一番,這可是化解尷尬的最好途徑。

對於一些敏感性問題,提問者一般不直接就問題的本質提出質疑,而是從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著手,旁敲側擊地進行誘導性詢問。這時,我們可以故意裝作不懂對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麵的、膚淺的層次上曲解其問話,並將這種曲解強加給對方,使對方意識到我方的有意誤解實際上是在表達委婉的抗議和回避,從而識趣地放棄自己的追問。

在人際交往中,有許多場合都可以使用“裝聾作啞”的辦法,躲開別人說話的鋒芒,然後避實就虛、猛然出擊。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卻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ML〗〖BT3〗 25.難言之物,一喻了之

在與對手的爭論中,邏輯思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使思維顯得嚴謹、有條理,使立論變得牢不可破。但邏輯思維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使語言變得枯燥、抽象,如果沒有形象思維緊密配合,氣氛就會顯得過分凝重,缺乏活力和幽默感。

這就需要比喻論證的方法。

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以淺喻深,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

巫馬子和墨子兩人都是戰國時代的哲學家,這一天,他們發生了爭執。

巫馬子說:“您提倡兼愛哲學,主張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當團結友愛、平等相待,卻沒能給別人帶來直接的好處;我主張各人顧各人,人人自行其是,獨來獨往,也沒聽說傷害了誰。我們兩人迥然不同的哲學主張,目前都還沒有顯示出其應有的社會效果來,可是為什麼您總是認為隻有自己的理論是對的,而要全盤否定我的理論呢?”

墨子說:“假如這裏失了火,一個人想著去提水滅火,另一個人則打算往火裏添柴助燃,但都沒有未付諸行動,那麼您對這兩個人作何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