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曾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意思是說:君子總是成全別人的好事,卻不幫助別人做壞事;而小人正與君子相反。你能不能接受一個比你自己更有才能的人,並且讓出自己的位置大膽舉薦他呢?要知道,這是一個人胸懷和度量的體現。
成人之美這種高尚的舉動,何嚐不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你成全了別人的同時,你的自我價值也將得以體現。
春秋時期,蔡澤自認非常有才,卻無賞識他的伯樂。這時,他聽說範雎入仕秦國,並且受到了重用,覺得自己的伯樂出現了,於是他也來到了秦國。
蔡澤剛到秦國就大肆宣揚自己才華橫溢,文韜武略無所不能,並揚言隻要自己能見到秦王,就肯定能取代範雎國相的位置。
範雎聽聞此事,就把蔡澤叫到了府上,問他:“你曾說,隻要見到秦王,就會取代我相國的位置?”
蔡澤說:“是的。”範雎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蔡澤繼續說道:“天下萬物都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功成身退是人生的自然法則。現在人們都希望像聖人一樣賢明,賢明之人就是要施恩於天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愛戴。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從始至終都才華橫溢。自己無德無能時,就應該及時退位讓賢,才會受到天下人的讚揚。”接下來,蔡澤又舉了商鞅和文種的例子,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範雎聽出了蔡澤的意思,就說:“為什麼不可以從始至終呢?商鞅輔佐秦孝公,沒有二心,而是因公忘私。雖然得到了秦孝公的寵信,但是卻失去了秦國人民的信任。大夫文種輔佐勾踐,不以勾踐卑賤而退卻,反而幫助他渡過危難。他不會背信棄義,更不會誇耀自己的功勞。他們都是我學習的典範。隻要大義所在,縱然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為什麼非要退位讓賢呢?”
蔡澤說:“君主聖明,臣子賢能,這是國家之福。父親慈愛,兒子孝順,丈夫講信義,妻子有貞節,這是家庭之福。但是忠君愛國也是有限度的,例如比幹輔佐商紂王,卻讓殷商走向滅亡;伍子胥是賢能之臣,但是卻無法帶領吳國走到最後……可見,有德之臣也無法保證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因為沒有賢明之主重用他們。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盡忠成名,恐怕就連微子也不足成為仁人,孔子也不足成為聖人,管仲也不足以成為偉人。”範雎聽蔡澤說得在理,就點頭表示讚同。
蔡澤又說了一些治國的方略,被範雎所認同。範雎認為蔡澤是當世奇才,就以上賓之禮接待了他。
過了幾天,範雎拜見了秦王,對他說:“臣有位新來的客人蔡澤,此人善於雄辯,滿腹韜略。臣閱人無數,沒有人能出其右,臣自愧不如。”
於是秦王就召見了蔡澤。通過交談,秦王非常欣賞蔡澤,就任命他為客卿。自此之後,範雎就稱病不朝,並且借病辭官回鄉。
無奈之下,秦王隻得批準,任命蔡澤為相,而蔡澤也果然不負眾望,助秦王滅掉了西周。
範雎果然是一個具有雅量的君子。為了秦國的強盛,他成人之美,舉薦了蔡澤。並且不惜犧牲自己身為國相的高官厚祿,當然,範雎並不是傻子,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幫助秦國強大起來,並且掃平諸侯一統天下是範雎一直以來的理想,但是在國相的位置上,他卻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高官厚祿並不是範雎所追求的,因此,當比他更有才華的蔡澤出現在麵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蔡澤,讓蔡澤來接替他為秦國掌舵,並一步步完成他的心願。即便如此,範雎的胸懷依然值得我們欽佩。要知道,往往再遠大的理想都敵不過高官厚祿的侵蝕。而範雎卻視功名如浮雲,棄權位如敝履;成人之美,退位讓賢,實為古代君子中的典範。
所謂“謙謙君子”,隻有能夠做到真正謙遜、禮讓的人,才可以說得上是有寬廣的雅量。對他人的才華不妒忌、不遮掩,讓賢於能。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你心懷感激,在成全他人的同時,也使得自身的人格魅力價值修養不斷提升。
什麼是君子?君子內在修身養性,外在通情達理,盡可能為別人提供方便,盡量給予他人幫助;禮讓為善,廣施恩德。而成人之美、退位讓賢正是一個君子胸懷最集中的體現,也是一個人光輝人性中最偉大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