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大器 妥協是種智慧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波斯男人渴望獲得世界上所有的智慧,於是他用三十年的時間周遊列國、增長學問。三十年的遊曆結束了,他認為學到了人間的全部智慧,便返回故土。
半路上,波斯人遇到了一個農民。農民聽到了波斯人講述自己三十年獲取的人生經曆,便問道:“朋友,這些年你都做了些什麼?”旅行者說:“增長智慧。”“那麼告訴我智慧是什麼?”農民問道。
波斯人立即發表了一段關於智慧的演說,用自己的方式解釋智慧的含義。聽完他的長篇大論,農民說:“你還沒有學到最重要的,既然你已經花了三十年的光陰,何不再用兩年的時間和我在一起,我來教你學一種智慧。”
波斯人心想反正都花了三十年,又何必在乎那兩年呢?於是便答應留下來,繼續求學。
農民每天帶波斯人到田裏幹活,日複一日,轉眼過了幾個月,農民並沒有給波斯人上一堂課。每當波斯人沉不住氣,就會發牢騷。“繼續幹活,我的朋友。”農民隻是簡單地說一句。
兩年時間裏,波斯人時常抱怨,而農民始終用同樣的方式回答他……兩年期滿的那天早上,農民幫波斯人整理回家的行囊,這時波斯人懊惱不已。“你是個大騙子,”他對農民說,“你不是答應教我一種智慧?可你沒有給我上過一堂課,隻是讓我在你的農田裏辛苦耕種,白白浪費了兩年的時光。”農民微微一笑說:“你在我這裏已經學會了非常重要的一課,你學會了妥協。”
波斯人離開農民,帶著疑惑重新踏上歸途。當他回到自家的住宅時,看見了自己的妻子正在陽台上擁抱一個年輕的男子,波斯人怒火中燒,立即掏出手槍準備射擊,這時他想起了農民的話,他又將手槍放回腰間,來到附近的清真寺裏做祈禱。
他祈禱完出來,假裝陌生人向鄰居打聽:“住在那棟房子中的女人和那年輕的男子是誰?”有人告訴他:“很多年前,住在這裏的男人遠走他鄉,在出發前,他的妻子已經懷上了他的兒子,那個年輕的男子就是她的兒子……”這個波斯人豁然開朗,終於悟出:“妥協也是一種磨煉出來的智慧,它總會給你時間去搞清楚生活的真相。”
懂得示弱才是真正的智者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嫉妒”似乎無可避免。要趨利避害,“示弱”有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是啊,“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客觀存在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心理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限度。其實,自然界亦是一樣。竹子假若在狂風麵前不肯“彎腰”,最後的命運必是夭折。唯其隨風“低頭”,故狂風過後,依然可以昂首挺胸。
有位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招聘上寫下了自己“不太合群”的弱點。在有些人看來,這是一種敗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招聘單位反而錄取了他。在招聘單位看來,這位大學畢業生實事求是說出自己的個性弱點,恰恰是其誠實守信的表現,對一個單位而言,這是一種難能可貴、必不可少的素質。“示弱”,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麵的弱點,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處世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示弱”不也是一種智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