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2009-01-10(周六)巴肯山—戰象平台—癩王平台—聖劍寺—龍蟠水池—比粒寺(40公裏)

今天起得比較晚,計劃中隻有聖劍寺一地,之後準備再去吳哥窟轉轉。沒想到進入吳哥王城範圍,第一個引起我們注意的地方就足足花費了倆小時——這就是所有關於吳哥的文字都會首先提及的巴肯山,它以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而聞名。可那時候人也最多,據說找個立錐之地都難。我們是在早九點左右到達這裏,山上幾乎空無一人(在山上盤桓半天,才又上來一撥柬埔寨學生,穿著統一的校服,神態輕鬆,像在舉行一次春遊活動)。坐在那裏安靜地眺望,腦子裏萬馬奔騰或什麼都不想,時間不知不覺流逝過去。我們還掏出背在包裏的橘子吃,滋味仿佛也比平時好幾分,P用一種權威語氣評價說,這裏真是“休閑娛樂好去處”。

昨天坐在吳哥王城中心草坪吃中飯時,曾遠望對麵的戰象平台和癩王平台,今天走近一看,相當震撼:無數的浮雕描繪出古吳哥全盛期舉行慶典時的盛況。尤其隱藏於內牆的一係列浮雕,許多都保存完好,讓人得以窺見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流連忘返”之類的詞彙之所以成為陳詞濫調,因其有效、好用——匱乏和豐盛並行不悖,一同指向心靈受到重擊後溢美之詞瘋長產生的擁堵,表現在我的筆頭,就是“……”,暫時地失語。

中午照例自備午餐,別看廚房是“流動”的,選址也頗有講究:遠離喧鬧,有石塊高低起伏形成天然桌椅(注意別侵入螞蟻的領地),最好還要有濃陰庇護。這樣理想的野餐地可遇而不可求,今天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在戰象平台背後找到一處,悠哉遊哉吃過自製法棍三明治,P又好整以暇當起了動物觀察家:兩群螞蟻對領土的捍衛和對食物的爭奪,戰事正酣。我們作為人類派出的聯合國觀察員巡視戰區,盡量做到不偏不倚,僅在體型巨大行動顢頇的一方處於劣勢時,忍不住空投了一些麵包屑給它們,以示“人道支持”。

下午兩點過,說風就是雨的P同學突然決定:要不我們這就去女王宮?冒出一個主意向來毫無征兆,對此我也習慣了,與其驚慌失措倒不如靜觀其變,這是保證旅行途中小團體和平氛圍的簡單良策。兩個人就這麼著朝象王平台對麵草坪那些等客的車輛走去(女王宮離大吳哥景區較遠,騎車不夠時間來回,非得包車不可)。可這個鍾點哪裏有車,都是被遊客包了的,並且司機們都說此時去女王宮太晚,眾口一詞下,我們也有點犯嘀咕:該不該信,他們的“專業”論斷?這一張張黝黑的臉上,既掛著本地人的淳樸,又透著生意人的精明。猶疑的瞬間被一位精力旺盛的中年漢子抓住,他用斬釘截鐵的態度麻溜擊碎我們的舉棋不定,怎麼沒說兩句話,就已經跟他就明天包車前往的議題討價還價了。我和P都不好意思再變卦,於是說好25美元一天,包明早吳哥窟看日出、女王宮,及一路上另兩個寺廟的遊程。

之後就按原計劃往聖劍寺進發,這是大圈的路,要從北門穿出吳哥王城。相比起車水馬龍的南門,北門寂靜許多,因此有了一種別樣的美。LP上說聖劍寺較偏人也較少,但其不可思議的十字回廊和希臘式兩層建築使它有別於其他寺廟,仍值得一去。果然。希臘式建築已殘缺不全,恰如《簡·愛》裏失火後的桑菲爾德莊園。我們去的時候已是下午,太陽在雲層中穿梭,陰晴不斷交叉變幻,陽光照射的刹那,像神輸了一口“真氣”,古老建築一下子從沉睡中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