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城一見鍾情(1 / 2)

Day22:2009-01-19(周一)Bangkok(曼穀)—Ayutthaya(大城) 79公裏

隔板薄如紙的宿舍式客棧果然難住,後半夜才回來的“夜遊神”接二連三,洗澡聲清晰可聞;之後躺在床上,床墊吱吱嘎嘎呻吟著抗議;好不容易一切沉寂,天又亮了,窗外的市聲此起彼伏。於是早早起來洗漱吃飯收拾行李,今天還有一項艱巨任務等著我們——撤離大都市。

反正三周後鐵定要返回,P花100B將一路攜帶一直沒用上冬天的衣物寄存在了客棧。昨晚討論行程時我開玩笑問,是不是第二天光離開曼穀就會花去我們半天時間,繞來繞去,直到中午還繞不出去?P說:很有可能。這也不算一語成讖,按前幾天積累的經驗,這種可能極有可能。

即便沿著正確方向,曼穀複雜如蛛網的道路仍不時將你拽入迷霧,仿佛強迫你停下來一次又一次感受泰國人的熱情。問了好幾次路,在車流中驚險穿梭,終於,前方出現“Ayutthaya”字樣,這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大城,舊時泰國的都城。雖說車流仍密集擁擠,好歹已是一條寬闊直路。路碼表顯示,光“逃離”曼穀,就騎了四十公裏。一想到地圖上標的從曼穀到大城有79公裏,不禁想:今天任務艱巨。可就在我們停下來喝水的當口,P再次研究了地圖,發現到前方1號公路和32號公路交界處,我們已經走了一半的路,也就是說,我們先沿1號路之後沿32號路,就能到達大城。再往前騎一段,果然看到路標出現“Ayutthaya22公裏”字樣——怎麼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騎了50多公裏,大城就快到了。這是路上首次裏程預期比實際騎行感覺長,或者說,稀裏糊塗間,便騎完了全程。

地圖上顯示,過了橋,第一個路口右轉,是大城客棧聚集地,位於一個島上。LP上有幾家介紹,想來住處怎麼都不會比曼穀的考山路更難找。漸漸地,路邊出現騎車的遊客,出現酒吧和餐館,出現各種客棧招牌……看了第一家,跟我們今早離開那家條件差不多,本打算住下的,倆人商量了一下,時間尚早,不妨多看幾家。直到LP有介紹的Tonney’ s Place,才決定住下。雖是不帶衛浴的普通間,可有一個怡人小院,房間也幹淨整潔。

這找住處也是個碰運氣的事兒,並非眼見就能為實,第一印象之後往往麵臨著“真相大暴露”。比如前一晚我們在曼穀住的那家讓我們喜出望外的廉價宿舍,房間乍一看清新可喜,真住進去才發覺處處藏汙納垢,尤其我身上起了許多奇癢難耐的小疙瘩,P說房間裏極可能有臭蟲。看來找住處還是要在便宜的前提下盡可能挑一挑,好免除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總之,大城這地方怎麼都不可能比考山路更一鋪難求,正適合旅行者懶懶閑待著,我和P不約而同有回到麗江的感覺。P去找住處時看到街對麵 Tonney’s Place的酒吧裏,大夥兒全一副舒舒坦坦消磨時光的模樣,有人席地而坐,有人獨自小酌,有人沉思,有人閱讀……

時間不早不晚,倆人決定先去市場逛逛,隨便買點東西填巴填巴。正值學校放學,大城看來城區較分散,除了這個島,還有一些島外區需汽車往返。隻見學生們成群結隊上了花花綠綠的Tuk-Tuk、巴士,還有一種比敞篷車好一些安放了座位的卡車。這裏的烤玉米也很有意思,是連玉米葉一起烤的,香到我們連買了兩次,狼吞虎咽仍饞蟲難消。還有這裏的冰摩卡,芳香撲鼻,25B/杯,比麥當勞85B/杯的“奢侈”飲料好喝多了。再接再厲,去市場買了煮花生,這才心滿意足回到我們的小院。吃飽喝足,我寫日記P研究地圖,真有在麗江小院悠悠度日的錯覺。大城,才剛到,就喜歡上了這裏。以後要有人問我關於泰國的旅行意見,我一定建議他們避開曼穀,而來離曼穀不遠的大城待著,旅行的滿意度定會加分不少。

說起來,大城作為騎行途中歇腳一站可不是什麼無名小輩——作為現今拉瑪王朝遷都之前泰國的都城,它代表了曆史上暹羅王國的鼎盛時代。泰國的曆史該從700年前說起,那時泰國的主要民族是泰族,13世紀初建立泰國第一個王朝,第一位國王被稱為蘭甘杏大帝,他借鑒高棉文字創造出今天的泰文。蘭甘杏大帝之後,就是以定都大城而得名的大成王朝,有過33位國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王朝出了個有中國血統的將領鄭信。鄭信從緬甸手中奪回失土,統一了泰國,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第三個王朝:吞武裏王朝。泰人為了紀念他的統一之功,在曼穀湄南河畔吞武裏區建鄭王廟,今天仍保存完好。隻可惜這位鄭信隻做了15年皇帝,便因生活糜爛內宮爭寵而精神錯亂,被手下部將刺死,吞武裏王朝也隨之滅亡。弑君者取而代之,開創新的拉瑪王朝。是忌諱也是“劃清界限”,國都從此遷至曼穀。周潤發和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好萊塢影片《安娜與國王》,講述的便是拉瑪四世的故事,而當今泰王,則被稱為拉瑪九世。追溯曆史,大城曾經的輝煌可見一斑。Ayutthaya的梵語意思是“攻不破”或“打不敗”,它的確代表了一個王朝長達四百年的繁華,也見證其盛極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