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2009-01-30(周五)Chiang Mai(清邁)
住在市場附近就是方便,吃早飯時我把昨天總結泰國的“三多”講給P聽。他說,泰國還有三多:糖多、蚊子多、會叫的狗多。不得不承認,他的總結也很傳神。
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逛清邁古城。從地圖上看,離我們的住處也不遠,問了下當地人愛坐的那種敞篷車,要20B/人,幹脆還是步行吧,步行是認識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我發現泰國人對距離的認知都很保守,稍微一段路程在他們口中就遠得不行,漸漸地,“veryfar”(很遠)在我們聽來隻意味著步行也能到達。才不過走了幾個街口,護城河便出現在前方,清邁古城四四方方,有護城河圍繞著,很好認。在我印象裏,凡古城總意味著相當年頭的老舊,可眼前的城牆卻是看起來沒多少年頭的紅磚牆。聯想到這一路經過的古城:大城、素可泰,還有吳哥的豆蔻寺,都以紅磚建築為主,卻都有著至少六七百年的曆史,可見固有觀念已變為成見,是到了需要更新的時候了。
LP上有段話:“從交通堵塞的主幹道拐入其狹窄的分支小巷,就進入了一個由美麗的旅館、綠葉蔥蘢的花園和親切的微笑組成的悠然世界。”這段話用來形容清邁古城真是貼切極了:它張弛有度,現代化的同時也留住昔日時光,兩種姿態並行不悖,相反倒顯得其來自有、理所當然。城裏有許多為旅遊者準備的設施,卻並不給人被旅遊業吞噬的過度感,而是用自己的氣定神閑引導旅遊業,使本來一不留神就狂潮洶湧的遊客在此也放慢了腳步,放輕了聲量,有了不徐不疾的氣度。也許遍布城內的佛寺也起到了重要的鎮靜作用?說清邁有三百多座寺廟一點不誇張,幾乎達到“三步一佛五步一寺”的程度。寺廟尖尖的金頂,輕翹的飛簷,既是這個城市的精氣神兒,又仿佛是一個個標點,抑揚頓挫間,城市的節奏不知不覺定了下來,時光在其間自在流淌,這便是無甚著名景點的清邁成為著名旅遊城市的原因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是尋常,也都是景點,這使清邁不像暹粒那樣白天和夜晚兩個極端,而是均衡著前行,怡人是它最好的“icon”(標誌)。我這才有點理解為什麼鄧麗君生前幾年都生活在遠離家園的這座城市了,原來它不是異鄉,而是每一位旅人的精神故鄉。
中飯我們找到LP上介紹的Tha Phae門對麵的Avoon Restaurant,這家始於1957年的飯店很有點中國國營老店的氣勢,讓我們這些中國來客倍感親切。最有意思的是,人家還在牆上用英文嚴正聲明:絕無分號——無論在泰國,還是在別的國家,全世界僅此一家。
晚飯去了古城清邁門附近的夜市,終於——在進入泰國半個多月後——我們終於兩人花50B吃了頓飽飯。以前50B都隻能吃個半飽,這個攤位實在讓人幸福之餘相當地吃驚,並立即培養出兩名新晉忠實顧客,我倆一致決定:明天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