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8:2009-02-14(周六)Bangkok(曼穀)
不知不覺間,旅途已至尾聲。
回想起突如其來的上路、每一天的艱辛,日子似乎可以在循環往複的揮汗如雨中永遠繼續。上次在曼穀停留時提前買好的機票放在護照包的夾層裏,明確的歸期仿佛也隨這穩妥的收藏化為無形。然而總是要麵對——麵對一種生活的結束,麵對許多的遺憾,麵對旅伴的各奔東西……
最後一天,應該用來打點行裝、采買禮物,還有最後的遊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商議自行車的處置問題。P的意見是找個客棧或自行車店設法賣出去,給下一位跟我一樣臨時起意決定騎行的“菜鳥”謀點福利;我卻有些戀戀不舍:自打金邊對它一見鍾情,日日相伴,它已成為我忠實而親密的夥伴,不能想象中途拋棄。對我這種多少有些女性化的婆婆媽媽,P既無奈又不以為然,告誡我留下一輛自行車可不比留下一件衣服一雙鞋,往背包裏一塞了事,最多背的時候受點累。留下它,不光意味著我們需要把它拆卸下來,包裝結實,還需麵對不知多少額外的托運費,言下之意又費馬達又費電,不值當。聞此言,我反而堅定了要留下這輛自行車的決心:讓一輛二手車繼續在轉手間輪回,是一種圓滿;讓它從此塵埃落定,是另一種。
早餐隨便走進的一家小吃店值得記述一筆:店主是位祖籍廣東中山的華裔老人,酷愛搜集收藏古鍾,聽說我們從中國來格外親切,坐下來跟我們聊了半天。可實際上,他已是二代移民,中國作為故鄉在他腦海中大概也是一個模糊而抽象的存在。所謂“根”的力量就在於此,是唯一能抗拒時空雙重隔絕的人性本能。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自行車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剝奪我們考察一個城市公共交通的樂趣。今天我們決定不騎車,改坐車,換種方式,看城市的樣貌有何變化。
這一路因為騎行,不敢添加任何東西,零購買的良好記錄保持至今,是到了該打破的時候。研究LP得知,曼穀巨大的加都加市場(Chatuchak Market)不能不去,據說每天都上演20萬人光顧的盛況。考山路有直達市場的3路公車,找到這個公車站很容易:隻要看到車牌下全聚集著遊客模樣的人群,準沒錯。20萬看似一個嚇人的數字,其實都由我們這些“一滴水”的個體悠悠彙聚,所有的奇跡究其過程,也不過“尋常”二字。
曼穀的公車很有意思:現代化冷氣Bus,配備古老方式售票員,手握去拜縣班車看到過的鐵筒(有的還畫著美麗圖案)履行職責,有種時空錯亂的莊嚴感。加都加市場不愧為市場中的“巨無霸”,是金邊俄羅斯市場的十倍還多,迷宮樣的甬道擺滿商品,一問價格,果真低廉。隻沒想到被我們長期壓抑幾成死灰的購買欲要想複燃,還不那麼容易。兩人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不約而同懨懨地,提不起勁。P問我,不是要給各位好友選禮物嗎,此時不買更待何時?我口上答應,頭腦繼續彌漫一片滯鈍的空白……幾圈逛下來,兩手仍舊空空的我們終於失去了耐性,幹脆去對麵綠地公園休憩片刻再做打算。
這綠地公園也很有意思,不收門票,倒有不少肘間夾著涼席的小販來來回回兜售生意。兩個粗人一屁股坐下,饒有興致左顧右盼:沒想到這涼席出租生意還真不賴,20B/張,曼穀人都習慣租上一張,算是有了“根據地”,坐在上麵,吃喝玩樂談情說愛,很有點馬奈名畫《草地上的午餐》的怡然勁兒。
這麼懶散著,更無心購物——看來購物似打仗,不調動起百般精神不足以衝鋒陷陣、攻城略地,更遑論戰果累累。反正還有考山路,作為加都加購物洪流中唯一毫無收獲的兩滴水,我們毫無愧色轉移目標,考察曼穀的地鐵係統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