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賢人當成好夥伴
——劉邦重才而得天下
得賢者安,失賢則亂。賢才之於治國,猶良醫之於危病。唐代陳子昂有言:“天下之政,非賢不理;天下之業,非賢不成。”由於賢才品德高尚、才華卓越,在治國安民上,他們往往表現出超乎常人的能力與才幹。因此。曆代英明的統治者都把舉用賢才列為治國之首務。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我國曆史上,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認識到“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並且深切地感到人才在決定戰爭勝敗、國家興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是中國的一個識人的古語,它說明在人才不易識別的情況下,相對一般人才而言。千軍易得,一將就更難求了。無論是戰火彌漫的動亂時期,還是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甚至是經濟繁榮的太平盛世,領導作為社會階層的一個特殊群體,其作用和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一支軍隊,一個組織,一個企業,如果沒有領導人才的控製和駕馭,必然是一盤散沙,缺乏戰鬥力,當遇到困難或敵情時,定將一觸即潰。俗話說,蛇無頭不行,講的正是此理。
楚漢相爭三年,笑到最後的卻是劉邦。按理說,實力強大的楚軍應該不會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但是,事實勝於雄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兩人對人才的態度上:劉邦重才,不計出身,並且用之不疑,能讓其充分發揮自主性,同時他沒有滿足於自己的長處,也不認為自己的計謀超過別人,更不以為自己有軍事天才,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綜連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得到這三個人,這就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由於他有自知之明,能夠放手讓屬下去獨當一麵各自作戰,故賢能誌士多歸之;項羽自恃深懂兵法,又有力可拔山舉鼎之勇力,認為比謀臣武將都高一籌,也就不再用他們的長處,其麾下多限於親屬或所謂的“親信”,謀臣、驍將無法施展手腳,疑而不信,常常掣肘於左右,因此不少人憤憤離去。
在劉邦的一大批開國功臣當中,韓信、張良、陳平、英布等都是難得的人才,而這些人有的曾在項羽手下幹過,有的曾是項羽的心腹猛將,甚至有的還與項羽有密切的關係,如果項羽能留住和信用他們,使之不為劉邦所用,那麼曆史無疑將要重新改寫。
項羽統兵之初,陳平就一直跟隨,因破秦有功,被任命為爵卿。過了不久,殷王叛變,項羽任平為信武君率兵討伐,擊敗殷王後,項羽封他為都尉,賜金20鎰。而後劉邦攻下殷,項羽大怒,揚言要殺盡鎮守殷的將吏,陳平驚怕被殺,便投奔了劉邦。陳平在談及他歸漢的原因時說:“項王不能信人,而所信之人,不是項氏族人就是他妻子的親屬,雖有奇士卻不能用,因此我才離開楚。聽說漢王能用人故歸大王。”
韓信,淮陰人,項梁率起義軍渡過淮河時,他仗劍投於其麾下。項梁戰敗後,歸項羽,項羽鄙其少時曾受胯下之辱,隻給了他個郎中的官職。他數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用。於是認定在項羽手下很難施振己才,因此當有人說其歸附劉邦時,便毅然背楚歸漢。
劉邦眾多謀士當中。可以說張良與項氏的關係是最為親密的。當年張良刺秦始皇不成藏匿於下邳時,項羽的叔父項伯殺人,曾在張良住處藏身躲避。正因為這一關係,張良與項伯、項羽素有往來,故後來劉邦能脫“鴻門宴”之險以及取得漢中,就是張良從中疏通,請求項伯幫忙的結果。張良是個“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人才,而當時楚軍兵強馬壯,勢力正旺,通過項伯是有可能使之歸附的,但項羽卻並不爭取。張良與劉邦雖說隻是泛泛之交,但二人一見如故,加上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十分親任,故張良死心為劉邦獻智效力。
項羽不善舉賢,雖然兵多,但手下可用之人卻寥寥無幾,能起作用的也隻不過是範增、鍾離味、龍且等數人而已。範增和鍾離昧,雖有安邦定國之智,項羽卻疑而不用。彭城之戰,劉邦兵敗,被楚軍追到滎陽。項羽數次斷絕漢軍糧道,漢軍缺糧,劉邦驚恐,割滎陽以西為漢請和。項羽擬同意。範增馬上勸說:“漢軍將滅,今釋而不取,後必悔之。”於是楚軍圍滎陽。形勢危急,漢王用陳平計離間項羽君臣,才化解了這次災難。項羽使者來,使人以豐美的酒食隆重接待,見了使者佯裝驚愕:“我以為是亞父範增派來的,原來是項王的使者。”便將美酒佳肴撤去,換粗食。使者回告項羽,項羽疑範增與漢有私,便削其權。範增大怒:“天下事已定了,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去。”項羽自恃,對其也就不加挽留。範增是項羽惟一的謀士,其一走,項羽離失敗也就不遠了。至於龍且,雖能戰,但驕傲自負。韓信率漢軍擊齊,齊王求救於楚。項羽派龍且率大軍20萬救齊,齊王廣與楚軍並軍將與韓信戰。有人獻計,認為“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可深壁高壘不與戰,使人告知降漢的齊將兵‘齊王尚在,楚兵來救’,眾將必叛。到時候,漢軍孤立,又無糧,可不戰而降之。”龍且卻說:“我平生知韓信為人,容易對付。”便與韓信軍夾濰水布陣。韓信乃令人在夜間拿萬餘囊,滿盛沙,塞濰水上流,引龍且軍半渡而擊之,佯不勝而退走。龍且高興地說:“我固知情膽怯。”就渡水追韓信軍。韓信使人搬去沙囊,大水洶湧而到,龍且軍大半不得渡,韓信軍急擊,龍且兵敗身亡。可見龍且遠非韓信對手,不是大將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