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萊恩寫過一篇《安魂曲》,謳歌了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犧牲精神。本篇則是它的中國版,隻是這次實現的目標更為宏偉。
01.誇父號飛船
“各位觀眾,現在是地球紀年2083年12月15日,北京時間早上7點30分,”中央電視台最著名的主持人葉知秋用富有磁力的男中音沉緩地解說著,“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探險活動--環宇宙航行馬上就要開始了。屏幕上這艘形狀奇特的飛船就是將進行環宇航行的誇父號。”
葉知秋是在一艘新聞飛船上作報道的,現在鏡頭對準了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誇父號,它像一枚球果嵌在廣袤的天幕上。鏡頭拉近,顯示出誇父號的詳細麵貌。它的形狀確實很奇特,端部是一個直徑300公裏、用高強度鎢晶須編織成的收集網,形狀和手電筒的反光鏡類似,它用來收集太空中的遊離氫原子,作為衝壓式飛船的燃料。收集網後是一個巨大的球狀容器,裏麵裝著1萬噸重水。它是飛船的屏蔽罩,因為對於近光速飛船來說,宇宙中到處都有的3K微波輻射會發生紫移,從而在行進前方形成對人有害的高能輻射。同時,重水又是飛船減速時--那當然是回程中的事了--所必需的能源,因為那時衝壓式飛船收集氫燃料的能力要大大減弱。再往後是扁圓柱狀的乘員艙,形狀和棋子相近,乘員艙能繞中軸線旋轉,以產生乘員們生活必需的19重力。乘員艙外是一個異常巨大的圓環,那是太陽帆的桅杆,不過這會兒太陽帆還未張開。再往後就是尾噴管和側噴管了。誇父號飛船是在同步軌道上組裝的,也就是說,它不需要飛過大氣層,因此不需要嚴格的流線型機身,這使它的外形看起來顯得笨拙和粗糙。
葉知秋繼續說:“眾所周知,這將是最悲壯的一次人類探險。50年來,從誇父計劃開始立項,到飛船投入製造,時刻牽動著60億地球人的心。大部分人對計劃的詳情已十分了解,但我今天還想重複一下。誇父號飛船的使命是為了證實愛因斯坦的宇宙超圓體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宇宙是多維的,三維宇宙空間通過更高維數的折疊形成一個超圓體,如果我們在三維的宇宙中一直向外走,最終會通過超三維的空間返回地球。”
“各種理論上的驗證都傾向於承認超圓體假說,現在人類將對它進行實踐上的驗證。當然,這趟旅行是十分漫長的。目前人類可觀測的宇宙已達150乙光年,沿超圓體運行一周的路程將不少於數百億光年。即使飛船一直以光速行進,它回到地球也已經是數百億年後了。那時,地球和太陽係肯定已不複存在,連宇宙本身也可能已經死亡,要知道,宇宙誕生至今也不過150億年啊。”
全世界都在收看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實況轉播,全世界到處響著葉知秋蒼涼深沉的聲音,不少人熱淚盈眶。
葉知秋是位老練的主持人,很快扭轉了過於悲涼的氣氛,笑著說:
“至於光速飛船上的乘員,按照相對論,他們的時間速率將大大減慢,因此,當他們返回這兒時,可能還不到40歲呢。我真羨慕他們,他們比天地更長壽!”他轉回頭指著誇父號繼續介紹:
“誇父號在臨時乘員組的操縱下,在同步軌道上已停留了15天,所有部件已組裝完畢,所有設施和貨物也都就位。現在它的巨大身軀旁有一艘服務飛船,誇父號正式乘員組就在服務飛船上。兩艘飛船已開始對接,乘員組將登上誇父號飛船,然後它就要點火起程。”
服務飛船已開到誇父號的中部,緩緩伸出對接艙口,與誇父號的對接口密合,又打開密封門,建立起一條通道。趁這當兒,葉知秋向國外觀眾介紹了“誇父”這個名字的含義:
“誇父是中國神話中的一位英雄,一位失敗的英雄,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神話中關於他的記載也很簡短:‘誇父逐日,道渴,北飲大澤,大澤不足,飲於河渭……遂死,棄杖於地,化為桃林。’”他提高嗓音說,“失敗的誇父一直是華夏民族探索精神的象征。把這艘飛船命名為誇父號,表達了乘員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但我們希望他們能平安歸來!”
小小的服務飛船內其實十分寬敞,近百名人類代表在為英雄們送行。這兒有中國國家主席的代表,聯合國秘書長的代表,各國駐華使節,還有乘員的家屬。服務飛船內鴉雀無聲,在這個時刻,什麼話語都顯得分量太輕。他們默默地看著通道盡頭。
第一位乘員在甬道口出現了,沒有穿太空服,是一位十幾歲的男孩子,額頭很高,麵容未脫稚氣,表情則是超出年齡的莊重。葉知秋介紹道,這一位是船長謝曉東,今年16歲--為了盡可能延長乘員在飛船上的生活年限,乘員要盡量年輕。謝曉東身高1.78米,體重60公斤,智商170,獲得過哲學、語言學、數學、天文學、天文物理學、天文化學、醫學、心理學等14個博士學位。聽眾中爆出熱烈的歡呼聲。他們中有不少是環宇探險的鐵杆支持者,誇父號乘員簡直是他們心中的神靈。飛船上的氣氛十分凝重,謝曉東首先同家人擁別,他的爺爺奶奶和父母都熱淚盈眶,但克製著沒有哭出聲。謝曉東同他們依依相別,繼續同送行人默默擁抱:滿頭銀發的國家主席代表,聯合國秘書長代表,俄羅斯駐華大使,美國駐華大使……擁抱後他們都致以簡短的祝福。
第二位乘員出現在甬道口,是一位同樣年齡的女孩,大眼睛,眼窩較深,穿著無袖連衣裙。葉知秋介紹說,她叫狄小星,16歲,身高1.65米,體重52公斤,智商170,也獲得了14個博士學位。她還是謝曉東的未婚妻,人類之脈將在誇父號飛船裏延續。
狄小星也同送行人默默擁抱。她的母親克製不住,痛哭起來,淚珠凝成圓圓的珠子,緩緩向下沉落。這兒重力已很微弱,每個人的動作都輕飄飄的,給人以虛幻感。狄小星同母親多擁抱了一會兒,在她耳邊低聲勸說著,然後繼續前行,默默擁抱。
兩名乘員走過送行人群,在對接艙口處停下等待著。葉知秋提高聲音說:
“下麵是戲劇性的一幕,經過有關方麵反複磋商,遲至昨天才同意了謝曉東和狄小星的提議,決定讓此次環宇宙探險的創意者、88歲高齡的周涵宇先生作為誇父號的第三名乘員。周先生走過來了!”
一個贏瘦的老人出現在甬道口。
聽眾沸騰了。“讓周先生上飛船”早就成了一個口號,不少人為他大聲疾呼。他們說,周先生14歲即提出環宇探險的動議,74年矢誌不渝,嘔心瀝血,終於使它成了現實。他完全有權在飛船上占一個位置。反對的人也不少,他們主要從人道考慮,說把88歲老人送上一條不歸路,恐怕過於狠心。周涵宇本人從未表態,他當然樂意上飛船,如果能死在太空,那是他最大的榮幸,但他不願意成為年輕人的累贅。這個爭論到現在才有了結果。
地球上的聽眾都歡呼著,甚至包括這件事的反對派。
老人步履蹣跚地走向送行者。他的臉上皺紋縱橫,長有不少老人斑,胳膊上的皮膚枯黃鬆弛,但他的臉上洋溢著何等的光輝!眼睛中燃燒著怎樣的激情!他先同兒子擁抱,兩人的擁抱多少有些生硬,因為他和兒子的關係一直是比較冷漠的,他懷著歉意,加大了擁抱的力度。
送行者依次同他擁抱,在深深的敬意中多少帶著悲涼,畢竟他已經是88歲的老人了!昨天,在決定作出之後,太空署還匆忙為飛船準備了太空葬的器具。不過,從他本人近乎陶醉的幸福感來看,這個決定是正確的,讓一個以環宇探險為終極目標的人死在太空是最好的歸宿。
三名乘員向大家揮手告別,進入對接甬道。送行者也頻頻揮手,但沒有說再見。不可能同他們再見了!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
誇父號的臨時船長在甬道口迎接,他們互致軍禮後緊緊擁抱,臨時船長作了簡單的交接,帶著三名臨時船員走進甬道,對接艙口緩緩關閉。服務飛船駛離誇父號,停留在50千米外,等待誇父號點火。
謝曉東坐上船長位,開始操作,尾噴管噴出橘黃色的火焰,誇父號緩緩脫離同步軌道,向外太空飛去。在尾噴管點火的刹那,地球上響起幾十種語言的歡呼聲,禮炮齊鳴,焰火照徹大地。誇父號很快脫離了地球重力。這時船上的太陽帆張開了,幾百塊巨大的帆頁組成一個更為巨大的環形船帆,由電腦自動控製著角度。太陽光的壓力經船帆會聚,變成飛船的動力。從遠處看去,飛船就像一隻巨大的半透明的水母。
飛船又沿地球軌道飛了一圈,熟悉的地球景色從舷窗外閃過:蔚藍的海洋,白雪皚皚的高山,黃色的沙漠。當飛船背向太陽時,則是璀璨的萬家燈火,不少城市在飛船經過的瞬間燃放了豔麗的禮花,姹紫嫣紅,把城市裝扮成童話的世界。
三人在心中喊著:永別了,親愛的老地球,生機盎然的老地球。
飛船沿切向向月球飛去,在那兒要作一次小小的重力加速。盡管月球上已建立了幾個地麵站,但總的來說仍是蠻荒一片。環形山和月球塵占據了整個視野,沒有一點宜人的綠色和天藍色。乘員們默默地看著月球的地貌,從今天起,就要終生與這樣的蠻荒相伴了。飛船沿月球飛出一個很陡的拋物線,飛過月球的白天和黑夜。小謝從船長位回過頭,指著左前方,簡短地說:
“萬戶山。”
這是以中國人命名的一座環形山。萬戶,世界上第一個試圖離開地球的人。他曾在一把椅子上綁上數百支爆仗,同時點燃,想借火藥的反衝力上天。結果爆仗爆炸,他不幸身亡。想來他在當時肯定被看做瘋子,遭人恥笑,不過正是這樣的瘋子推動了曆史的發展。
飛船正式開始了太空之旅,太陽帆已經產生了19的加速度,所以飛船內恢複了正常的重力環境。電腦圖林接過飛船的指揮,曉東和小星離開駕駛艙,跑過來簇擁在周老的身邊。這會兒他們都卸去了“大任在肩”的莊重,又變成了16歲的少男少女。他們喊著:“周先生,周爺爺,我們總算把您拽到飛船上了!”
老人衷心地說:“謝謝,謝謝,孩子們,我要給你們添麻煩了。”
“不要這樣說嘛,周爺爺,您是誇父行動的創始人,完全有權做它的乘員。您也是我們倆的心理依靠,有您在身邊,我們就放心啦。”
老人笑著說:“我隻是一個老廢物。我沒有拿到一個博士學位,而你們拿到了14個!不過,我真的很高興能來到誇父號飛船,這是我畢生的夢想。”
“您努力了74年,才把它變成現實。”
“是啊,74年的夢想,74年的努力啊!”
窗外是暗淡的天幕,飛船尾噴管的火焰熄滅了,衝壓發動機還未啟動,隻有太陽帆在起作用。飛船的速度很慢,襯著廣袤荒涼的天幕,飛船顯得很小,很緩慢,就像一隻生命力脆弱的小甲蟲。74年了,環宇航行是他一生唯一的信仰支撐點,他為此耗盡了心血,還曾被世人譏為“異想天開”的瘋子。今天設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即使他立即倒地死去,他也會含笑九泉的。
02.少年激情
74年前,即2009年,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奧運所燃起的激情還在人們心中燃燒。這一年裏,國際科幻大會又在北京開幕,這同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會議。
大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中國科協副主席、航天專家曾鬱參加了大會。會議結束後,他在記者的簇擁下走出會議室,不時停下來,同熟人交談幾句。這時,一個黑瘦的男孩子在門口攔住他。
男孩子就是少年時的周涵宇,他生於河南南陽的鎮平縣,一個多山的小縣城,家境貧寒。他不是會議代表,但他湊夠路費,自費來參加會議。小涵宇衣著樸實,肩膀瘦削,一雙眼睛像燃燒的煤塊。他不善於和大人物打交道,略帶口吃,急迫地說:“曾爺爺,耽誤您一點時間,可以嗎?我有一份最偉大的構思要同您探討。”
最偉大的構思?曾鬱好奇地看著這個窘迫的但說話極為自信的孩子,慈愛地說:“好,你說吧。”
孩子皺皺眉頭:“這個構思不是一兩分鍾能說完的,恐怕得一個半小時。”
曾鬱看看秘書,秘書立即插進來委婉地解釋:“曾主席很忙的,這樣吧,把你的構思寫成書麵材料交給我,好嗎?”男孩子不說話,倔強地看著曾鬱。曾鬱心中忽然一動。他擔任科協副主席已三年了。這純粹是一個禮儀性的工作,不過是迎來送往,開會時戳那兒裝裝門麵,哪能忙得抽不出一個半小時呢。秘書的阻擋不過是官場的規矩。曾鬱攔住秘書,爽快地說:
“好,我們談它一個半小時。”
這次談話不在會議安排之中,秘書匆忙安排了一個小會議室。屋內的沙發莊重典雅,黑漆桌麵光可鑒人,周圍牆上掛著伽利略等幾位科學偉人的畫像。小涵宇還沒有進過這麼高級的房間,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安頓在沙發裏。服務員送來咖啡和水果,曾鬱笑著問了他的名字,說,開始吧。
談話一開始,小涵宇就找回了自信。他開門見山地說:“曾爺爺,我認為環宇探險該提上議事日程了,該提上中國領導人的議事日程了。”
“什麼探險?”
“環宇探險,環繞宇宙的探險。”
曾鬱驚奇地看看他,在這一刹那,他甚至想對方是不是神經病。不過顯然不是,孩子言談極有條理,雙目炯炯發光,那兒燃燒的是理智的激情而不是瘋狂。小涵宇早料到聽話者的反應,為了這次談話,他整整準備了一年,現在,他立即展開話題,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他的雄辯慢慢地打動了曾鬱。當然他不會信服這個荒誕的設想,但至少要聽他談完,聽他究竟要說些什麼。
這正是小涵宇要達到的初步目的。
他抓緊時機,一層一層地展開自己的闡述。他的闡述條理清晰,可以分為以下幾層內容:
愛因斯坦的“宇宙超圓體假說”是環宇探險的理論基礎,早在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就提出了這個假說。他認為,宇宙三維空間在更高的維度中翹曲、封閉,形成一個超圓體。如果你的目光能超越數百億光年,那麼,你一直向宇宙外麵看去一就會看見自己的後腦勺。同理,一艘一直向外宇宙飛的飛船,最終將返回起點。這種高維度空間不大好理解,但如果作個類比就清楚了:人類曾認為地球是平坦的,一直向前走就會走到天的盡頭,決不會返回原處。但實際上,平的地麵在超二維的空間翹曲、封閉,形成球麵。現在誰都知道,一架一直向東飛的飛機,最終會回到自己的起點。
他說:“宇宙超圓體”假說在理論研究中已基本被認可,現在需要做的是去證實它,就像麥哲倫去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那樣!
曾鬱看看秘書,秘書不安地扭動著--他認為這孩子簡直在說夢話,精神不大正常。如果這次會見傳出去,曾主席會被人暗地譏笑的。他低聲咳嗽著,暗示曾主席該抽身了。曾鬱知道秘書的用意,但他猶豫著沒有發話。無疑,這個男孩子是個癡狂的科幻迷,他把對科幻的激情錯用到實際生活中啦!但那個男孩目光中有某種東西使他不忍心結束談話,那是信念,是強烈的信念。有了這樣的信念,再平庸的人也會變得亮光閃閃。
曾鬱是個航天專家,但他是技術型的專家,對“宇宙超圓體”之類比較玄虛的理論,隻是在青少年時期接觸過。他想幹脆今天一直聽到底,看看這個男孩還能說些什麼!他拍拍秘書的肩膀,示意他少安毋躁,然後饒有興趣地說:
“嗯,說下去。”
男孩受到鼓舞,闡述得也更有激情。他說:一般人即使承認宇宙超圓體假說,也把環宇航行看成十分遙遠的事,要幾萬年、幾十萬年後才能實現。實際上,空間技術的發展已經非常接近這道門檻啦!
曾鬱不免失笑,如果說到具體的空間技術,這正是他的專業,他可從沒意識到這道什麼門檻。且聽他怎麼闡述吧!男孩子說:
“目前的宇宙飛船不能進行遠程航行,主要是因為全部燃料要自帶,燃料量畢竟是有限的,而且,絕大多數能量浪費在對燃料本身的加速上。不過,目前已經有了三種不帶燃料的飛行方式,它們從技術上都已經接近於突破。如果從現在努力,百十年內就能達到實用階段。這三種方式就是光帆式飛船、衝壓式飛船和借星體進行重力加速。曾爺爺,您是專家,我說的不錯吧。”
曾鬱當然知道這幾種方法,不過,除了第三種,前兩種基本還屬於科幻範疇。他不想破壞孩子的興致,點點頭:“嗯,說下去。”
“光帆式飛船就是利用光壓產生動力,太空中基本沒有重力,沒有阻力,所以即使非常微弱的光壓,隻要永遠作用,也能使飛船達到極高的速度。從目前材料工業的水平看,製造既輕又薄又結實的光帆已沒有問題。”
“嗯,衝壓式呢?”
“衝壓式飛船是利用收集網收集太空中極稀薄的氫原子(大約每立方厘米一個),把它作為氫聚變的燃料。受控核聚變技術估計50年內就會出現突破,正好來得及用到衝壓式飛船上。當然,這個收集網十分龐大,其直徑至少要數千公裏。不過科學家已想出辦法,即用電離炮先把前方的氫原子電離,再用直徑300公裏的磁力罩去收集,這在技術上已經可以達到了。衝壓式飛行有一個好處:飛船速度越高,收集效率也就越高,它基本可以保證飛船達到19的加速度。”
“嗯,第三種呢?”
“第三種就是從恒星體的重力場內竊取能量,這已在多艘飛船,如‘先鋒13’號飛船上使用了。而且,飛船的速度越高,旅途中出現的星體就越頻繁,可借用的機會也越多。特別是一些密近雙星,像中子星、白矮星,它們的重力場極強,可使飛船達到數萬g的加速度。而且和別的加速方法不同,重力加速過程中乘員是處於自由落體狀態,即乘員本身並不承受加速度,不會因數萬g的加速度而喪命!還有一點優勢呢,隨著飛船趨近於光速,飛船的質量會急劇增大,這時其他的加速方式效率都會大大降低,但重力加速方式是‘水漲船高’,因為它的加速效應本身就和質量有關。”
男孩子說累了,稍稍停頓一下。他一直很拘謹,沒有動麵前的咖啡,這會兒忘了客氣,抓住咖啡杯一飲而盡。曾鬱示意秘書喚來服務小姐,又倒了一杯。男孩子紅著臉,低聲說了一句“謝謝”。曾鬱對他十分感興趣。顯然,這個從縣城來的男孩性格拘謹,不善交際,沒有北京男孩的從容大度。但隻要一說起環宇飛行,他立馬換了一個人,意態飛揚,妙語連珠!曾鬱是個過來人,他想小涵宇將來是要成大事的,因為他已具備了最重要的條件:對某個目標的癡迷。
而且,男孩的分析不無道理。盡管一般人常把遠距離宇宙航行看成十分遙遠的事,但靜下心來分析,技術上的難點確實有望在百年內解決--隻要從現在起就把它定為必須實現的目標。男孩子沒提到長途旅行中的生命維持係統,即物質的封閉循環係統,這個問題也接近突破了。但是,長途太空旅行和環宇航行畢竟還不是一回事啊,幾百億光年的旅程!這個男孩子的野心未免太大了。
男孩子喝了咖啡,靜靜氣,繼續他的分析:“還有一條是人的壽命限製--幾百億光年的旅程,人的壽命卻隻有幾十年!實際上,這卻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根據相對論,近光速飛船上的時間要大大減慢。我已作過計算,如果飛船能基本維持在0.5~1g的加速度範圍內,飛船在10~15年內就會非常逼近光速,這時,飛船上的時間速率隻有正常時間的15億分之一。所以,飛船上的乘員絕對可以在30年內完成數百億光年的旅行!喏,這是我的計算。”
他從書包裏掏出一張紙,上麵密密麻麻地打印著計算過程。曾鬱接過來,大致掃了幾眼。他的計算沒錯,對於計算前提的假設也基本合理。曾鬱又一次受到震動。他當然清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他從未認真想過,相對論能導出這樣一個結果--30年環遊宇宙!這與人們的直觀有太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