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的女人,做一個有情調的女人吧,這樣胸懷就會比較豁達,就不會和別的女人斤斤計較,會把自己的眼光放在遠處,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周圍的人在你的感染下,也會充滿浪漫情調,讓大家感受到有情調的你原來是那樣的美麗動人。
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一些本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就能讓人覺得幸福、能達到極大的滿足。但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不再容易滿足了,當然更不會覺得幸福了。
幸福究竟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個標準。一個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中徒步孤行、饑餓難耐的人,意外地找到一片滿是泉眼和掛滿果子的綠洲,對於那個人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幸福!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想要的東西越得不到越想得到,千方百計才得到了就會覺得很高興;但是,得到的多了就會變成負擔了。這時候,就會往更高的需求進發了,要不然就會覺得生活無趣,現在的一切都不能滿足精神和物質的需要。
在我們被欲望禁錮住心情的時候,我們何不重新審視一下那個在沙漠中獲得“幸福”的人呢?用心去體會一下沙漠中的那個人的感覺。假若那人是生活在豐富的物質環境中的,那麼“綠洲”之福就顯得微呼其微[微乎其微]。他有種類繁多的瓜果、有滋味各異的飲料,在享受自己的所有時,是否還會想起在另類時空下,同樣的恩典卻有不同的感受呢?那可真是讓幸福大打折扣了!
其實,生活中的所有痛苦皆由心生,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內心的變化而引起了感覺的變化——山還是那座山,可是看見時的感覺就是不一樣了。人處的環境越好,需求、欲望就會越高,當認為一些事情是理所應當的時候,肯定就不會覺得幸福了。
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關鍵是看我們如何感受。想要活得一直幸福,就要學會感受幸福,不要讓我們的心麻痹了,失去對幸福的敏感。因此,我們要經常思索幸福的意義,尋找幸福,記得幸福。
在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生活時,請別忘記沙漠中的口渴、別忘記無魚、無肉、吃糠咽菜的三餐,別忘記又餓又累又病的日子。多與自己的過去比,知足者常樂。古人說:“恒念物力之維艱,常思一飯一粥來之不易。”
1620年,一批清教徒新移民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結果他們麵臨的第一個冬天非常嚴酷,天氣惡劣,農作物幾乎絕產。
將近一半的清教徒移民在饑餓中死掉了,或者返回了英國。留下來的人們忍饑挨餓,雖然“主”告訴他們要誠信、不能偷竊,但是不少人為了謀生,不得不去偷竊。
當時,總督想盡了辦法,想讓大家熬過這場艱辛。最後,他決定讓人們在地裏盡量多種玉米,希望能夠獲得好的收成。
清教徒們在英國就習慣於大家一起合作種田,然後把大家的收成全放在一起,按需分配,這也稱為合作的農墾方式。
總督以為大家把土地放在一起,建立一個共有的社區,大家就都能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結果卻事與願違,社區中的人產生了很多不滿情緒。
在經曆了三個饑荒的冬季後,1623年春,總督決定采取一種新的政策,他把土地分到每一家,讓人們自己決定種植多少玉米。
結果證明,這種做法是成功的。大家都有了勞動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勞動中去:婦女們也願意下地勞動了,有的背上還背著孩子;原來以年老或者有病為借口不肯下地的人也願意在自己私有的地裏勞動,享受更多的勞動果實。在這種做法下,人們生產出的糧食比預期多,大家都非常滿意。
1623年秋天,新移民們終於有了一個豐收的季節。於是,他們把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確定為感恩節,用來感謝上帝和親人、朋友以及自己。在感恩節這一天,人們在餐桌上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水果,還有豐富的其他食物和果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菜是烤火雞和南瓜餡餅。這種感激之心讓每個美國人時時都感到格外幸福和快樂。
二十幾歲的女人應該認識到,“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你的幸福就在你的身邊。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上,要在不斷進取、不斷向上的同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得到的幸福更加持久。但是要記得經常提醒自己,因為人們常常不知道幸福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