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我出國以前,劉大叔的兒子死了。而後,他的花園也出了手。他入廟為僧,夫人與小姐入庵為尼。由他的性格來說,他似乎勢必走入避世學禪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習慣上來說,大家總以為他不過能念念經,布施僧道而已,而絕對不會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他也嫖也賭。現在,他每日一餐,入秋還穿著夏布道袍。這樣苦修,他的臉上還是紅紅的,笑聲還是洪亮的。對佛學他有多麼深的認識,我不敢說。我卻真知道他是個好和尚,他知道一點便去做一點,能做一點便做一點。他的學問也許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見諸實行。
[8]出家以後,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沒有好久就被驅除出來。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變賣廟產去救濟苦人。廟裏不要這種方丈。一般地說,方丈的責任是要擴充廟產,而不是救苦救難的。離開大寺,他到一座沒有任何產業的廟裏做方丈。他自己既沒有錢,他還須天天為僧眾們找齋吃。同時,他還舉辦粥廠等慈善事業。他窮,他忙,他每日隻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麼洪亮。他的廟裏不應佛事,趕到有人來請,他便領著僧眾給人家去唪真經,不要報酬。他整天不在廟裏,但是他並沒忘了修持;他持戒越來越嚴,對經義也深有所獲。他白天在各處籌錢辦事,晚間在小室裏作工夫。誰見到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個在金子裏長起來的闊大爺。
[9]去年,有一天他正給一位圓寂了的和尚念經,他忽然閉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後,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許多舍利子。
[10]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與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與言行是與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在我的確願他真的成了佛,並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正像三十五年前,他拉著我去入私塾那樣!
[11]他是宗月大師。
1.第[1]自然段中說“窮困比愛心更有力量”,對這句話,你有何體會?
2.第[3]自然段中最能表現劉大叔性格的是哪一個字?這個字有什麼表現力?
3.從文中看,劉大叔有什麼性格特點?由闊綽的劉大叔到一心向佛的宗月大師,這個人物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質?
4.第[10]自然段中作者說:“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好處分別指什麼?
5.“他辦貧兒學校,我去做義務教師。他施舍糧米,我去幫忙調查及散放。”老舍對宗月大師的這種做法持完全支持的態度嗎?從文中哪句話可看出老舍的態度?
6.老舍先生字“舍予”,針對文中所寫宗月大師的品行,你認為“舍予”兩字有什麼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