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果發現父母有什麼地方值得讚美,就要不失時機地去讚美。但是,讚美的語氣一定要謙虛、誠懇,隻有這樣,父母才會從心裏高興。
“生我者父母,育我者亦父母也,父母之恩,何以為報?”一位海外遊子在異國他鄉臨終前發出了這樣的感歎,此時此刻,他唯一覺得內疚的是沒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拉扯大,耗費了他們多大的心血啊。即使我們把世界上最美的讚詞加諸於父母也不為過,也表達不了我們對他們感激之情。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他們眼中的萬能人,什麼都知道;孩子上學後,父母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孩子走上社會後,父母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無論你成功與否,回到家中,你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父母愛孩子勝過愛自己,他們寧願自己現在多受苦,也要讓孩子將來能夠幸福。
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們那裏窮,可父母堅持讓他上學,小學、初中還好,費用不高。自從上了高中以後,家中就開始支撐不起了。他多次想出去打工以挑起家庭的重擔,但父母每次都很生氣地拒絕了。
特別是高二開學沒學費時,父母含淚把家中唯一值錢的老黃牛賣了。當牛販子從父母手中接過韁繩時,父親竟忍不住抱牛痛哭,那場麵,他現在想起來都辛酸不已。以後的歲月是父親駝著背在前麵拉,母親彎著腰在後麵推的過程。後來幸虧有位好心叔叔答應資助他,才打消了父母賣房子的念頭。
每當這位學生拿到獎學金或榮譽證書時,他都會先恭恭敬敬地拿給父母:“這裏麵有你們一半的功勞。兒子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支持,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辛勞。”這時,父母臉上總會露出幸福的笑容,開心地說:“這點苦算不了什麼。”
相對於我們來說,父母的許多美好的事都已經成為過去。
蘇明和同學們春遊剛回來,帶著一臉的興奮,她問爸媽:“你們年輕時也出去春遊嗎?”她的話,讓父母想起當年他們背著炊具到外麵野餐的情景。於是,父母向她說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一起出去野炊時快樂幸福的時光。
蘇明認真地聽著他們的講述,並不時發出讚歎之聲,如“你們那時玩的東西真有趣”、“你們那時的野餐真令我們羨慕”、“想不到爸、媽當年這麼浪漫”等等。
蘇明的讚美不僅讓父母感到女兒對自己的關心,而且找到了年輕時的感覺,整個人也變得輕鬆而有活力。
王寧的媽媽做得一手好菜。一次,在吃飯時,王寧對媽媽說道:“媽,我現在才知道爸爸為什麼娶你了。”媽媽疑惑地看著他,說:“小孩子知道什麼?”王寧得意地說:“爸一定是想天天吃你做的菜。”爸爸聽了,也笑著說:“你媽除了菜做得好外,還有很多優點呢……”媽媽聽父子倆這麼一說,心裏頓時樂開了花,卻裝作生氣,點著王寧的頭,罵道:“你這個小鬼頭。”
王寧的讚美很含蓄,做媽媽的也比較容易接受這種讚美方式。
在生活中,如果發現父母有什麼地方值得讚美,就要不失時機地去讚美。但是,讚美的語氣一定要謙虛、誠懇,隻有這樣,父母才會從心裏高興。
子女對父母的讚語要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改變在小孩子眼中,父母無疑是天下最偉大的人物。此時,孩子對父母的讚美,大都是非常純真的兒語。他們隨心而發,不帶任何做作的言語,常使父母感到無限欣慰。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由於生長在不同的時代,每個人的經曆、地位、學識及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使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會出現障礙。若子女能適當地運用讚美,就可以縮短長幼之間的距離,讓代溝消於無形。
父母為撫育孩子的成長,耗費了無數的心血。子女能夠明白父母之恩無以為報,這很難得。但若老把它掛在口頭上,就顯得空洞,甚至會讓父母覺得你沒有誠意。所以,做子女的應該把對父母的讚美融於日常生活中,這樣既達到了讚美父母的目的,也使得家庭和睦幸福。
在小孩子眼中,父母無疑是天下最偉大的人物。此時,孩子對父母的讚美,大都是非常純真的兒語。他們隨心而發,不帶任何做作的言語,常使父母感到無限欣慰。
毛濤的兒子毛毛六歲了,他非常喜歡動手,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有一次,毛毛又把玩具拆了,毛濤生氣地訓斥了他幾句,毛毛一聲不吭地聽著。過了一會兒,毛濤就過去幫毛毛安裝玩具。毛毛蹲在一旁做幫手,不一會兒全部安裝好了。毛毛撲到爸爸的懷裏,摟著爸爸的脖子說:“爸爸,你真好,真偉大。鄰居丁丁把他的玩具拆壞了,他爸爸裝不起來,還把丁丁揍了一頓。”兒子用小臉蛋蹭著毛濤的脖子接著說,“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毛濤聽著這話,肚裏的火氣也消了。後來兒子每次把新玩具拆了,聽著兒子喊“好爸爸”,毛濤就會耐下性子,幫他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