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華東師大會出現作家群,尤其會在七七級比較集中地出現呢?以我的淺見,從共性上說,我國高校七七級的學生,集中了許多因為“文革”爆發、停止高考而被積壓了十年的優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熱愛文學、又長期顛沛於社會底層的“知青”,他們接觸社會的程度,遠非“文革”前的和以後的學生所能相比。從特殊性上說,是因為華東師大中文係的七七級,從一年級起就形成了一種文學創作的氛圍。這“氛圍”兩個字,非常重要。對於學生的個體來說,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於學生的群體來說氛圍是最好的向導,最強大的推動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當時,趙麗宏、孫顒、王小鷹三人,實際上已可稱為作家。他們與同學們朝夕相處。大家耳聞目睹他們的言談、文章,不禁產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爭勝之心。何況他們三人,待人誠懇熱情,樂於“指點”,而毫不自視特殊,拒人門外。這樣,原來就熱愛文學的許多同學的心裏,升騰起創作的欲望,又從他們身上依稀體悟到在課堂上書本裏得不到的某種創作的“門徑”同時發現了自己本有的創作的潛能,也寫起東西來了。例如陳丹燕,就是在這種氛圍裏培育出來的後起之秀,現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又如周佩紅,是在這期間打下根基,而於畢業後起步,寫出了許多相當優秀的散文。還有這次加入的戴舫,也是七七級學生,他本專注於黑格爾美學和一些文藝理論的研讀,在這種氛圍下,最後也寫起小說來。畢業後,他赴美國求學並獲博士學位,在大學教比較文學和古漢語課程,但一直保持著在“七七級”形成的習性,在繁忙的教學之餘用中、英文寫出了很多小說和電視劇本,至今樂此不疲,作品斐然可觀。

現在這套華東師大作家群叢書第二輯中,除戴舫外,都不是七七級的,比較分散。他們畢業有先後,成名有遲早,名聲也有大小,但都是出類拔萃的。現在我們把他們另行集中在一起,是想更全麵地展示出華東師大作家群的力量,並覺得現在的華東師大中文係師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師生,可能會從中繼續受到感染和激勵。我們期望也許有一天,在華東師大或其他高校的中文係,會形成一個新的作家群。

寫於2008年4月

華東師大作家群叢書第二輯付梓前

§§第一章 小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