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畫如何製作,又有何作用,是個令全世界考古學家都困惑的難題。有人說,納斯卡平原的直線與某種天文曆法有關,這些圖形中有幾條直線極其準確的指向黃道上的夏至點與冬至點。也有人說,圖案中某些動植物圖形是某些星座變形的複製品,某些長短不一、形狀各異的線條,則是星辰運行的軌道。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根據美國航天飛機拍下的圖片,在百萬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納斯卡巨畫的線條,而隻有從三百米以上高空中才能看清這些巨畫的全貌,因此,巨畫隻能是為從空中向下觀看它的人繪製的。而在遙遠的古代,有誰能從高空或太空中觀看這些巨畫呢?一些人認為,這是天外來客光臨地球時,在他們的降臨地建起的跑道。
納斯卡平原貧瘠而又荒涼,這裏每年最多隻下半小時雨。也許正是因為這裏多年沒有正式下過大雨,而使那些神秘的圖形能曆時一千五百年而依然完整無損。美國航天總署也為這裏的惡劣生態環境而震驚,感到它與火星上的環境有些類似,曾專程派人研究這個地區,想用它來進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實驗。與幹涸荒涼的地理環境相應的是,這裏的土著居民社會發展程度十分低下,有些領域至今還停留在石器時代。這與巨畫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設計、測量和計算能力,以及對幾何圖形的認識程度,無論如何都令人難以聯係在一起。無法想象,這些至今對巨畫仍不理解的土民,竟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創造了這些向天空展示的作品,他們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幹,還是呼喚某種生靈的再次光臨?
秘魯是拉丁美洲三大印第安古代文化中心之一。在人們熟知的印加帝國(16至18世紀)之前,還有帕拉卡斯文化(其年代大約在前700到公元100)、納斯卡文化(大約在前200到公元600),還有伊卡文化(大約在公元900到1200),它們和印加文化都屬查文文化係統。秘魯地區還有以太陽門著稱的蒂瓦納庫文化、奇穆文化、瓦裏文化等等。古文明被曆史湮沒,保留至今的文化遺跡極其有限,使許多人類曆史成了千古謎題。然而,納斯卡線條和圖形卻依然留存。
1994年,瑪麗雅守護納斯卡圖形五十多年以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納斯卡巨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8年6月8日,九十五高齡的瑪麗雅·賴希逝世,納斯卡鎮萬人空巷,為瑪麗雅送葬,秘魯總統也加入了其中。
納斯卡史前巨畫仍然是世紀一個未解之謎,沒有任何解釋,可以給這些巨畫作一個圓滿的詮釋,它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