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李時珍 救死扶傷一代名醫(1 / 3)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提到中國古代的醫學名家,大家很容易想到華佗、扁鵲等人。相較之下,明朝李時珍就有些遜色。但他所著的《本草綱目》,無愧於世界醫學典籍桂冠,書中囊括了世間各等珍奇藥物。英國著名專家李約瑟在他所著的《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說道:“十六世紀中國有兩部偉大的天然藥物學巨著,一是《本草品彙精要》,另外一部是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

醫行天下

李時珍,湖北蘄州人,祖上是當地的名醫。祖父號稱“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也是當地大有名氣的醫師。封建社會的中國,醫生地位很低,世人常言:“士農工商”,商人地位低,郎中的地位還要在商人之下。因此,李時珍的父親希望兒子不要再學醫,但是李時珍受到父親、祖父的影響,他對學醫情有獨鍾,最終還是走上了“學醫”這條道路。

明朝,中國學子最好的出路,無疑是飽讀詩書,然後參加科舉考試。鯉魚躍龍門,最後出仕為官。在父親再三的要求下,李時珍在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可天性純真剛直的李時珍,對空洞無聊的八股文全沒興趣,對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作風甚為鄙夷。23歲那年,李時珍奉父命到湖北省省會武昌參加舉人考試,李時珍名落孫山。父親對此大為不滿,李時珍卻下定決心放棄科舉仕途,他跟父親說道:“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父親見兒子如此堅持學醫,也就不再強求兒子讀書當官,開始全心教兒子學醫。不出數年,李時珍便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醫師。

相傳,有一次,李時珍帶著自己徒弟王廣來到了湖口一帶,見到一大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裏不停往外流淌著汩汩鮮血。他的弟子王廣意識到,流出來的不是淤血,而是鮮紅的血。王廣在李時珍的許可下,他大聲喊道:“快停下,棺材裏的人還有救!”送葬的人一時麵麵相覷,不敢相信王廣的話。要知道,中國古代對死人的後事十分在意,人既然已經死了,就當安安穩穩的入土為安。可是,萬一若真的如王廣所言,豈非枉自斷送一條人命?在王廣的反複勸說下,棺材主的家人終於答應開棺一試。

在李時珍的指導下,王廣對棺材裏的人一番按摩後,在其心口紮了一針,那“死去”的婦人竟然真的“死而複生”,並且順利的產下一個嬰兒,一時之間名聲大噪,王廣一針救活兩命的事跡傳揚開來。得知王廣是李時珍的弟子後,李時珍的名氣更加的大了。這件事情過後,很多人都想見見這位能“起死回生”的名醫師徒。

還有一次,一家大藥鋪的老板的兒子在櫃台上大吃大喝,他見很多人都圍在李時珍的大藥房前,便費力地擠到李時珍麵前,問道:“先生看我可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這年輕人氣色不太好,便給他診了脈,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真是可惜,年紀輕輕,卻活不過三個時辰了,快點回家吧,免得家裏人連你屍體都找不到。”眾人見那青年活蹦亂跳的,身體好得很,李時珍卻斷言他活不過三個時辰,因此都不相信。那個年輕人是被家裏寵壞的主,當場便大叫大罵,在圍觀的人勸說下,年輕人才怒氣不平的離開。三個時辰後,那青年果然如李時珍所言死去了。原來,那青年吃飯吃的過飽,飯後歡騰,縱身一跳,竟然將腸子扭斷了,內髒因此受到損傷,最後死去。通過這件事情,人們更加驚歎於李時珍神奇的醫術,李時珍名氣再次變大了。

李時珍在父親的啟發教育之下,他十分清楚,“讀萬卷書”固然重要,“行萬裏路”也必不可少,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通讀古今醫學典籍,“搜羅百式”的同時,又按照父親所說“采訪四方”,深入到各個方麵,進行實地的查訪。他腳穿草鞋,肩背藥筐,帶著自己的學徒龐寵、兒子李建元,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搜求民間藥方,觀察和收集各種知名的草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