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就該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詹天佑是晚清時期早一批的“留學生”,去了美國的詹天佑看到歐美國家的富強,這嚴重刺激了詹天佑幼小的心靈,他決定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建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和火車。抱著這樣一個信念,詹天佑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後屢遭不順。但憑著他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詹天佑終於建造出一條屬於國人自己的鐵路——京張鐵路。
少年幾多愁
詹天佑於1861年3月17日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誰也沒有想過日後他會有怎樣的出息。
少年時代的詹天佑對機器的操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和村裏的夥伴玩鬧時,會用泥巴做出機器的模型來玩。甚至還將家中的自鳴鍾偷出來私自的拆解,來研究鍾表機械的內部結構。詹天佑聰穎早慧,少年時便已經靠聰明才智名揚鄉裏,鄰居們都說小詹天佑將來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他生長在中國晚清,那是個政局動蕩的年代,當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帝國主義紛紛入侵。清政府處在前有狼後有虎的局麵,不僅要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還要維護大清朝的統治。國內爭端不休,農民起義肆起,清政府還要抽出一部分的勢力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和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暴漲。於是,清政府采用道光年間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說法,展開了洋務運動。在造槍造炮抵禦外敵的同時,清政府大力發展留學教育,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
在此背景下,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一個人來到香港,他考入了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詹天佑帶著一顆愛國之心,遠渡重洋去美國讀書。
當時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行了多次工業改革,完成了資本主義革命,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之後,歐美的經濟國力暴漲,特別是工業基礎,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而當時的中國,卻仍處在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社會之下。詹天佑在見識到了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巨大差異後,心裏感慨頗深。同行的留學生對內憂外患中的中國表現出悲觀的心情。隻有詹天佑暗下決心,他要努力地學習科技知識,將來報效國家,為國家修建鐵路、建造輪船、巨艦,以此來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
在美國期間,詹天佑先後就讀於威哈吩小學、弩哈吩中學。1877年,詹天佑以優異的成績在紐海文中學畢業,同年的五月份,詹天佑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攻讀鐵路工程。在大學中,詹天佑帶著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刻苦學習。1881年,詹天佑以各科第一名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完成名為《碼頭起重機的研究》的論文。當時中國留美的120人中,僅兩人獲得了學位,詹天佑是其中一人。
詹天佑回到了中國,他準備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於中國的鐵路修建行業。但是,擁有鐵路工程學位的詹天佑卻受到清廷的冷淡。當時的清朝官員在修建鐵路時一味地相信洋匠師,對咱們中國自己的工程師反而很不相信。於是,朝廷沒有重用詹天佑,而是將他送去了福建的水師學堂。詹天佑成為了旗艦“揚威”號的炮手,這讓詹天佑心情大為失落。
1883年,中法戰爭全麵爆發。為了爭奪大清屬國越南的控製權,法國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派兵進駐越南。清政府為了維護對越南的主權,也出兵駐守,並下令黑旗軍劉永福帶領部隊抗擊法軍。法軍以此為名,增兵越南,由於清政府一味的避讓妥協,加上越南清兵指揮不一、裝備陳舊和清政府消極防禦的思想,清兵一敗再敗,直到退入雲南境內。朝廷內部主和派發言,他們決定在上海同法國侵略者進行和談。
在議和期間,法國軍艦駛入中國領海——福建馬尾港。一心避戰求和的清政府對此竟是沒有任何的抗議、或者抵抗的行動。按照當時的國際法律,一國軍艦若沒有獲得對方國家允許,私自在對方國家軍港停靠超過兩艘軍艦,停泊時間超過兩個星期,那麼均為自行宣戰,而清政府卻對法國將軍艦開到自己領海的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當時清政府主持福建船政事宜的船政會辦大臣叫做何如璋,他受製於朝廷“無紙”(命令)不得開炮,否則就算勝利了也要被砍頭。何如璋麵對法國人的侵略意圖,他也無可奈何,隻得命令福建水師各艦刻意忍讓。
詹天佑知道法軍蠢蠢欲動,麵對這樣的情形,他十分著急,於是便私下同“揚威號”主管張成說:“法人駛進來了很多兵艦,他們居心叵測,我們縱然接到命令,無紙不得開炮,但是對法國人的狼子野心,絕不能不加提防。”在詹天佑的告誡下,張成命令“揚威”號做好戰備工作。果然,不久之後,法軍偷襲福建水師,中法馬江水戰爆發。由於清廷避戰求和,福建水師十一艘軍艦,猝不及防,在開戰不久,他們未能擊沉一艘敵艦,便全軍覆滅了。
但福建水師官兵們的英勇頑強的精神,讓西方人大為震驚,特別是詹天佑。在海戰開始之後,詹天佑冒著法軍密集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的擇機開炮,擊中法軍旗艦“伏爾他”號,法軍總司令中將因此受重傷,險些一命歸西。詹天佑從混戰中救出很多因為戰艦沉沒掉入海內的戰友。
此次海戰,詹天佑等人的英勇表現被西方記者大為讚賞。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中稱:“這次戰役,西方人沒有想到會遭到中國人如此頑強的抵抗,中國海軍竟是這樣的勇敢力戰。‘揚威’號上的五個水手,尤其是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很多落水的戰友……”
這是詹天佑第一次以出色的表現出現在西方人的報紙中,也是詹天佑第一次被西方人記住。
嶄露頭角
中法戰爭結束後,詹天佑在留美同學鄺孫謀的力薦之下,終於在1888年進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在這裏,詹天佑得以實現自己為中國人修建鐵路的夙願,並在鐵路工程之上嶄露頭角。
當時,清政府正在修建一條由天津到唐山的鐵路,詹天佑親自到工地上與工人們同甘共苦,在他的激勵下,工人們修建鐵路的熱情大增,他們鼓足了幹勁,八十天就完成了全部的工作,比預計時間提前了很多。但李鴻章卻將此功勞算在英國工程師金達頭上,並上表提升金達為中國鐵路公司的總工程師。
1890年,清政府為了貫通關內外的聯絡交通網,決定修建從東北沈陽到京畿一帶的鐵路,同樣指定英國工程師金達為這條鐵路的總工程師。1892年,鐵路工程進展到灤河大橋。由於大橋地形複雜,施工困難,英國人金達沒能修建成功,隨後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工程人員也來承包此工程,卻無一例外地遭受失敗。此時,工程期限將至,在此情形下,詹天佑挺身而出,要求由中國人自行修建灤河大橋。清政府萬般無奈,隻好讓詹天佑一試。
詹天佑總結了國外技術師失敗的原因,他對灤河河底的泥沙、土壤進行了仔細周密的考察研究,最後決定采取中國最傳統的方法。他派中國的一些潛水員潛入到灤河河底,然後再配合機器進行工作,終於順利地完成了造橋過程中最困難的一步——打樁。在施工過程中,詹天佑解決了連外國工程師都沒能解決的橋墩施工問題。灤河大橋橋長630餘米,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鋼橋。這一成功,讓參與施工的中國勞工大受鼓舞。詹天佑因此大受金達的賞識,在1894年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舉成為會員,詹天佑是該會第一名中國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