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竺可楨出生於1890年,曾經留學美國,回國後,他開創了中國大學第一個地理係和中央研究院第一個氣象研究所。他是中國近代地理學、氣象學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並擔任浙江大學校長長達十三年,被譽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竺可楨形成了自己“求是”的嚴謹科研精神。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為肺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歲。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
竺可楨出生於晚晴的浙江上虞縣,自小聰慧早熟。竺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書香世家,在家庭的熏陶下,竺可楨兩歲的時候便已經開始識字。父母見兒子如此聰慧,便將他送去了私塾讀書。竺可楨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在讀書期間,他學習十分刻苦。15歲之前,竺可楨先後在上海澄衷學堂、複旦公學、唐山路礦學堂讀書。
讀中學時,由於竺可楨身體瘦弱多病,同班同學都譏笑他,說他活不到二十歲。同學的這句玩笑話對竺可楨觸動很大,從此他不避風雨,堅持鍛煉身體。後來,竺可楨的身體一直都非常的健康,比同齡的孩子強壯很多。
在庚子之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少年竺可楨目睹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過程,十分的痛心,於是萌生了和中國近代很多科學家相同的心思——科學救國。
1910年,竺可楨考取了“庚款留美”的資格。在美國期間,竺可楨先是在伊利諾斯大學學習農學,後又轉到哈佛大學攻讀氣象學。在美國學習的幾年,竺可楨的心靈很放鬆,他深刻了解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製度,同時也進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專製與反動,更加堅定了他科學救國的決心。竺可楨在美國期間,沒有放鬆自己,他努力學習西方的科技,爭取早日回國,去改變落後、貧弱的中國。
1918年,年僅28歲的竺可楨獲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他揣著一顆激動的心,啟程返回中國。當時中國的大地內戰頻繁,多個軍閥割據一方。回到國內的同學要麼轉而經商,要麼投奔各地軍閥,在內戰中謀求地位。竺可楨沒有隨波逐流,他和小部分同學仍然堅持自己留學的初衷,堅持科學救國。
他先是受聘於南京高等師範學院,任地學教授。不久,該校改為中國東南大學,在竺可楨的主持下,該校建立了地理係,包括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專業。竺可楨編著了《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本書,用於教學。在教學的期間,竺可楨還積極地在東南大學籌建中國農場氣象測試氣候所。1922年,竺可楨主持購進了用於觀測氣象的科研用具,並在南京進行了首次氣象觀察,觀測後,竺可楨氣象所發布了氣象報告,這是我國自主創辦氣象科技的標誌。
1925年,竺可楨辭去了在該校的職務,到了上海。在商務印書館中,竺可楨擔任史地部部長。在這裏,竺可楨潛心研究,發表著作,先後完成了《論江浙兩省人口密度》、《北宋沈括對於地學之貢獻與紀述》、《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著作。1926年,竺可楨任教於南開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在這裏,竺可楨繼續研究,完成了《直隸地理的環境和水災》一書。同一年,日本東京召開了第三屆泛太平洋學術會議,竺可楨加入了中國的代表團。
竺可楨在擔任地理學教授的同時,還要主持學校的日常工作。在教學中,竺可楨培養出黃廈千、沈孝等加入第一批中國近代氣候學人才。同時,竺可楨還積極加入中國科學社。不久後,國民政府北伐戰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由於意識到氣象研究在現代化戰爭中的重要性,國民政府著手組建中國中央研究院。研究院設有觀象台籌備委員會,下設天文、氣象兩所研究所。在中國氣象學研究上,頗有名氣的隻有竺可楨,於是他便擔任氣象研究所的所長。當時的中國因為長期的內戰,本就貧弱的國民經濟大受打擊,政府財政拮據,在科研教育上,自然不會投入太多的資金。加上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氣象研究所的條件極差,可以說是白手起家。
在極端落後的條件下,竺可楨沒有退縮,他首先領導了我國氣象台站網的建設。在他的《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中,計劃在未來的十年內,在全國建成10座氣象台,150處測候所和1000處雨量測候所,開創了中國近代氣候科學事業的先河。到1941年,竺可楨先後辦了十九處氣象台,自行籌建的有九座。這些氣象所奠定了我國氣象學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