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盧嘉錫 中國最為傑出的科學狂人(1 / 3)

——隻有勇於麵對挑戰,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盧嘉錫的科學研究,主要涉及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等多種科學領域。尤其在結構化學研究工作中,貢獻尤為傑出。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進行結構與性能之間的研究,促進了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同時,對新技術晶體材料的研究也有卓越的成果。盧嘉錫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科學家。

出身貧寒

盧嘉錫祖籍在中國寶島台灣,在他出生之前的二十年,清朝政府同日本發生了甲午戰爭,清政府在國力、海軍軍力都全麵優於日本的前提下,結果竟然以一敗塗地告終。北洋水師在海戰中未能擊沉一艘敵艦。清政府為了自保,隻得將盧嘉錫的老家中國的寶島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政府。後來,大將劉永福等人進行了保台抗日戰爭,但仍然沒能挽救台灣被瓜分的命運。

盧嘉錫的祖父盧立軒對清政府割讓台灣、苟且求和之事甚感憤慨,為了不在侵略者的鐵蹄下苟且偷生,於是便舉家遷往內地,到了福建的廈門重新安家。由於家境貧寒,為了養活一家老小,盧嘉錫父親盧東啟在村子中設立私塾,教書育人。

盧嘉錫於在1915年10月26日出生。雖然盧家家境貧寒,卻是台灣的書香世家,可謂是家學淵源。盧嘉錫受到家族影響,自幼隨父親讀書,在讀書上,盧嘉錫體現出學習的天賦。年紀雖小,但所做的詩詞頗有可觀之處,尤其是擅長寫對聯、做對子。這一切讓父親大為欣喜,對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讀書能有成就,能夠改變家庭貧困麵貌,進一步挽救民族危亡。

少年時代的盧嘉錫見證了舊中國的積弱成貧的狀況,在列強入侵的時代,政府的軟弱讓年少的盧嘉錫過早地體會到弱國弱民的心酸。看到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看到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的國土上擁有這樣那樣的特權,盧嘉錫便立下了救國的壯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年輕的盧嘉錫表現出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

1926年,盧嘉錫在公立小學上過一年學後,在1927年,先後去了廈門育才中學、大同中學讀書,1928年,年僅十三歲的盧嘉錫考入廈門大學預科班。兩年後,15歲的盧嘉錫進入廈門大學化學係學習,四年後畢業。在大學四年期間,盧嘉錫曾經先後擔任學校文化學會的會長和數學學會的副會長,畢業後,因為在校期間表現優異,盧嘉錫被留在學校任助教。

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盧嘉錫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進入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師從於著名科學家S.薩格登,在他指導下,盧嘉錫開始從事人工放射性研究,兩年後獲得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哲學專業的博士學位。1939年,盧嘉錫從英國轉道到了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同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L.鮑林從事化學方麵的研究工作。

次年夏,盧嘉錫本想回中國,為抗戰中的中國提供科學幫助,但在鮑林教授的熱情挽留下,盧嘉錫又在美國多停留了五年。在這五年之中,盧嘉錫發表了一係列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不少論文成為結構化學方麵經典的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被點燃,戰爭波及大半個世界,美國也被卷入戰火之中。為了盡早地打敗法西斯,結束這場世界性的大戰,美國將所有的工業潛力都爆發了出來,整個國家都納入了戰時軌道,同時大力發展軍工科技。盧嘉錫在此時受到美國邀請,參加軍事科技研究。在此期間,盧嘉錫在燃燒與爆炸的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和出色的成績。為此,盧嘉錫獲得1945年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局頒發的“科學研究與發展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