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吳孟超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1 / 3)

——醫德永遠比醫術更重要

吳孟超出生於中國福建,出生不久後,又隨家庭僑居馬來西亞。1937年,中國爆發了全麵抗擊日本的民族解放戰爭。海外華僑為了支援中國抗戰,紛紛捐錢捐物,吳孟超所在班級也向中國共產黨延安邊區政府捐獻了很多錢物,並且受到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的讚許。2011年5月,為紀念和表彰吳孟超,中國國家天文學院將新發現的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2月,吳孟超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

這是我們的班費

1922年8月31日,吳孟超出生於中國福建沿海。舊社會的中國腐敗、落後,百姓生活貧困,加上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一直生活在內外壓迫的困苦中。吳孟超一家也未能幸免,為了全家能夠吃上飽飯,吳孟超的父親選擇了下南洋謀生,到了馬來西亞,以開采橡膠為生。

1927年,尚在蹣跚學步的吳孟超跟隨母親到馬來西亞,投奔在那裏打工的父親。幼年時,吳孟超一麵刻苦讀書,一麵幫助父親收割橡膠。因為長期勞作,初中畢業時,吳孟超雙手已經長滿老繭,一把收割橡膠的鉸刀玩得十分熟練。

當時的中國曆經了長達百年的貧弱時期,列強隨意瓜分中國,華人普遍被外國人歧視。吳孟超在馬來西亞期間,便深深地感受到華人世界的心酸。1937年,吳孟超正在上中學,突然聽聞中國和日本全麵開戰的消息。為了支援中國抗戰,海外華僑掀起了捐錢捐物的浪潮,甚至回國參軍、投身抗戰之中,海內外炎黃子孫團結一致抗擊日本。在抗戰宣傳的感染下,吳孟超的愛國之情也被點燃。初中畢業時,按照當地習俗,校方和學生家長要集中一筆財務,供畢業生聚餐用。當錢收集齊後,作為畢業班班長的吳孟超突然提議,為何不將這筆錢捐獻給祖國那些浴血奮戰的抗日戰士們呢?

吳孟超的提議受到全班同學的支持。當時的中共在延安落腳後,通過愛國華僑在南洋等地的宣傳,中共政府比國民政府要清廉的說法已經在南洋地區被華人知曉。經過全班同學討論後,吳孟超找到正在海外為祖國抗戰籌集資金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他以“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的名義,將這一筆抗戰捐款輾轉送往中共的政治中心——延安邊區政府。然而,讓吳孟超沒能想到的是,在他們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忽然收到了八路軍總部以朱德總司令和中共中央毛主席聯名發來的感謝電報,全校老師和學生十分激動,立刻將電報抄成大字報,然後在學校的公告欄上公報出來。

意外的鼓舞讓吳孟超等人振奮,想到在南洋地區常常遭受的歧視、輕蔑的待遇,吳孟超萌生了回國抗戰、報效祖國的念頭。他將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同學們說了出來,全班同學群情激奮,有六位同學當場同意回國抗戰。於是,他們一同離開了南洋,輾轉到抗戰的大後方——雲南昆明。

求學之路

在這裏,吳孟超遇上了以前的同學,並且患上了痢疾病症,腹瀉不止,後來在朋友們的相助下,住進了昆明的同濟大學附屬醫院。病好了之後,在朋友的勸說之下,吳孟超決定放棄北上延安、參加抗戰的決心,他決定報考同濟大學的附屬高中,將來憑借醫學科學救國。

可是,考試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吳孟超未能達到同濟附中的錄取線。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幫助下,吳孟超找到了同濟附中的郭惠生老師,懇求之下,吳孟超獲得了旁聽生的資格。直到一年後,才獲取正式生的位子。當時,同濟附中位於昆明城區百裏以外的宜良狗街。那裏還保存著古樸民風,環境清幽宜人,四季花果不斷,學校周圍百花叢生,山茶花、油菜花齊齊盛放。而且很少有車馬嘈雜的聲音,是個十分適宜讀書的好地方。在這裏,吳孟超刻苦勤學,努力學習國文、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