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炒作思維——爆炒得名氣
定義:炒作是一種常用的營銷手段,在營銷學上叫“事件營銷”。炒作的方法眾多,沒有固定的模式,隻要能夠起到炒作宣傳效果的炒作都值得推崇。炒作比的是新穎性、趣味性、新聞性。
思維模式:炒作是一項高創造力的智力活動,需要經驗的不斷累積。
分析:炒作不論是對於個人還是企業來說,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個人因炒作而成名的比比皆是,企業因炒作而大賣產品的例子也不勝枚舉。互聯網時代,消息傳播的速度非常之快,隻要具有爆發點的源頭新聞出現,便可立即傳遍互聯網,天下皆知。
世界杯熱潮來襲時,成都有一家食品公司借這股世界杯之風推出了24小時送餐服務。為了達到炒作的目的,也出於提高消費體驗,這家食品公司決定從內部招聘一批形象好、氣質佳的員工配送外賣。
後來,該食品公司特地挑選了擁有D罩杯的美女員工配送外賣。“送餐足球寶貝”讓不少顧客眼前一亮,收獲了意外之喜。
為此,很多顧客在網上發了“送餐足球寶貝”的照片,迎來網友的大力支持。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家食品公司在炒作。其實,食品公司要的就是討論,討論得越熱鬧,那麼該食品公司名揚海內外的概率就越高。這就是一種炒作的手段,通過借力顧客來達到炒作營銷的目的。
隻要在網上爆炒起來,把產品銷售出去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有媒體曾報道,在北京某小區,一名身材高挑、長相嬌美的女子,開著一輛路虎車來到某棟樓下,拿起擴音器高調表白,旁邊的一幫親友團在加油呐喊。一分鍾後,女子表白的對象出來了,看上去就是一個戴著眼鏡的屌絲。當大家以為這名男子一定受寵若驚時,這名男子竟然拒絕了陸虎姐。
陸虎姐為了表白,還專門準備了一捧玫瑰花,男子出現後,親友團就高呼“在一起”。然後,陸虎姐拿出了房產證和車鑰匙,表白說:“我不需要你有車,這是我的車;我也不需要你有房,我更願意在這個房產證上加上你的名字。”但是這一番真情表白並沒有打動男子。
有人把整個過程拍成視頻放到網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巨浪,網友們在熱切討論著為何屌絲男不接受陸虎姐的愛。但是,有細心的網友看出,這可能是一場炒作,因為他們在親友團所舉的牌子上看見了“北京玩家公會”的字樣。
2004年情人節的時候,南京有一名叫小意的女作家炒作了一回“征婚秀”。當時,她的新書剛剛出版,影響力不高,銷量也就提不上去。為此,她借簽名售書的機會,向讀者贈送999朵玫瑰,還向全國讀者公開征婚。她竟然在新書《無愛紀》中寫進了自己的“征婚啟事”。這一係列的舉動讓她迅速在各大媒體上炸開了花。
最富炒作思維的炒作大王恐怕要數一個叫鄧建國的人。1999年年底,媒體都在爭相報導《億萬富姐劉曉慶公司欠賬50萬,成都法院北上執行劉曉慶公司賴賬》。這則新聞成為全國熱門新聞,鄧建國看到此新聞後當即召集媒體,聲稱要替劉曉慶還清50萬元欠債,當時甚至狂言500萬包養劉曉慶。
鄧建國的此等行為自然會引發媒體圍觀,媒體在第一時間就做了無比詳盡的報道。為此,鄧建國和他公司的大名隨著報道傳遍全國。
其實,鄧建國並沒有想要幫劉曉慶還清50萬元,500萬包養劉曉慶也是扯淡,他之所以這樣做,純粹就是想借助劉曉慶的名氣為自己做免費的廣告。
在媒體三番四次的爆炒中,鄧建國轉而暢談他自己的商業投資計劃。也就是說,他沒花一分錢,就讓媒體為他做了價值數百萬的廣告。
炒作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企業進行新品推廣的首選手段。企業在炒作時會有一個把控,炒作過度對於產品會有損害,而炒作火候不到就起不到效果。單就炒作的對象而言,其實無外乎一個“名”,也就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區別。
炒作為的就是提高知名度,所以這是最主要的。而美譽度必須建立在炒作方法上和產品本身的質量上,當然還與企業本身美譽度有關係。
炒作火候把握不到位,即有可能做無用功,甚至損壞自身名譽。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有人想通過炒作成名,但因自身能力有限,達不到“名人”的水平,即使炒作,也成不了名人。
除此之外,我們要善用媒體思維來炒作。
媒體思維的炒作其實就是必須懂得炮製熱點,將這個熱點炮製到一定程度時再將其放在大眾層麵上,引爆炒作。在這方麵,新式中國快餐“黃太吉”做得很漂亮。
黃太吉善於搞宣傳,這是毋庸置疑的,將媒體思維運用得相當徹底。但是一件東西無論它被宣傳得如何好,如果它本身是陳舊的,或者是對用戶幫助不大,那麼結果還是不樂觀的。所謂“無本之木”說的就是這種。
不論是一款產品還是一個人,要想炒作出名氣來,必須得具備最基本的要素——本身已經具備很強的實力。
媒體思維和產品思維是相輔相成的,媒體思維必須以產品思維作為基礎,缺乏產品思維的媒體思維是空中樓閣,但是缺乏媒體思維的產品思維也難以浮出水麵。
黃太吉的產品思維怎樣呢?在大眾點評網上,大多數網友對於黃太吉的評價是:慕名而來。也就是說,大多數網民其實並沒有認為黃太吉的產品做得很好,反倒認為其媒體思維超過了產品思維。當然,這或許是黃太吉炒作的第一步。但是,沒有產品思維做基礎的媒體思維是立不住腳的。就好比媒體在不斷宣傳90後的一位大作家。當讀者閱讀他的作品時卻有初出茅廬的感覺,那麼這種炒作就是失敗的。
在這點上,黃太吉與小米之間的區別則是,黃太吉與小米都擅長媒體思維,但是小米有更堅強的後盾,它的基礎是實的,而不是虛的。
小米公司3年做到了100億美元估值,它靠的不僅僅是媒體思維,小米的產品是過硬的。
小米的媒體思維做得很好,采用饑餓營銷、網絡直銷的模式賺足了眼球。但是,小米的產品思維同樣做得很棒。小米非常重視客服,包括微信公眾賬號和遍布全國各地的門店。
小米的微信公眾賬號擁有450萬訂戶,背後有四十多人的管理團隊。
小米遍布全國各地的門店並不銷售手機,隻是銷售配件。用戶也可以通過門店修理故障手機。
從小米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純粹隻注重媒體思維的產品是得不到用戶信賴的,隻有基於產品思維的媒體炒作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33.焦點思維——將眾人的目光都吸過來
定義:焦點即是專注。
思維模式:將眾人的目光都吸引過來,集中於一點就是焦點思維。
分析:作為全球企業管理軟件與解決方案的技術領袖,SAP在全球擁有數量龐大的支持者。30年前,SAP隻擁有小小的5人團隊;但30年後,SAP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軟件供應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是因為SAP花了20年的時間專注於標準業務軟件的研發和推廣,這中間經曆了各種困難,但是風雨無阻,直至將產品做熟、做透,開始謀求全球化。
20年專注於做一件事,這就是焦點思維。焦點思維的意義在於將精力聚焦於某一件事上,而不是三心二意。
焦點思維與極致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焦點思維是極致思維的前提,隻有將焦距對準、目標對準,然後將其極致化,才能做出極致化的產品。
其實,焦點思維並不陌生,“滴水穿石”說的就是要積蓄精力,聚焦於某個點,不斷攻之,終有一天會將其攻破。不論是對於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而言,注意力過於分散將會弱化表現力,很有可能會造成費力不討好的結果。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國內領先的在線旅行服務提供商之一的藝龍旅行網創立於1999年,2004年開始在納斯達克上市。但在創立後的近10年間,藝龍旅行網始終沒能擺脫虧損的經營窘境。這幾乎是每個新企業共同麵臨的難題。2008年,藝龍旅行網全年持續運營業務淨虧損7660萬元。這一年,在線旅遊行業出現有史以來最嚴酷的競爭環境。
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下,藝龍沒有選擇與攜程搶機票預訂業務,反而弱化了其他業務,而將主要精力聚焦於在線酒店預訂。
為此,藝龍旅行網從傳統的呼叫中心酒店預訂轉變為在線酒店預訂,然後再到移動酒店預訂。起初,藝龍旅行網的酒店夜間量預訂業務隻占攜程旅行的20%,但是到了2013年,已經接近攜程旅行的70%。
毋庸置疑,藝龍旅行網依靠的就是焦點戰略轉型,將目光定在在線酒店預訂這個方向,然後不斷優化客戶體驗,讓客戶享受到一流的服務。專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極致。
作為全球搜索引擎的引領者,Google一直專注於做兩件事:一是為普通用戶提供免費網絡服務;二是為中小企業用戶提供廉價的廣告服務。
Google很清楚,互聯網平台最不能缺的就是流量,沒有用戶就沒有流量。於是,Google免費為普通用戶提供網絡服務,這是為了引流。而為中小企業用戶提供廉價的廣告服務則是為了創造收入。Google其實就是專注於靠技術售賣互聯網廣告。
這是一條利益鏈,兩輪卡在一起才能共生。Google一直專注於做好這一條利益鏈,無論是Google收購YouTube、做Android手機操作係統、做地圖、做視頻等等,這些服務都是為了吸引用戶,創造更大的流量。因為很明顯,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Google靠的就是售賣廣告,在擁有巨大流量的前提下,廣告收入是非常可觀的;而且,隨著流量的不斷升高,廣告費用也在不斷增加。
總之,Google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靠技術售賣廣告。Google的焦點思維為它贏得了成功。
在運用焦點戰略時需要注意幾個點:首先,必須將企業的全部營銷資源聚焦於一點。這是最為重要的。如果缺乏這一點,“焦點戰略”就無從談起,焦點思維也隻是空談思維。
其二,焦點戰略是企業創造多種市場機會的核心優勢。所謂核心優勢必須是一個企業的招牌,就好比餐館的招牌菜,是這家餐館最拿手、最注重、味道最好,同時也是其他餐館所不具備的核心產品。
集中是焦點思維的重要特征,正如阿爾·裏斯所言:“營銷的精髓是集中化經營。隻有收縮經營範圍,你才能變得更強大。”
集中思維的典型代表是小米。小米手機強調單一型號,強調集中專注做好每一款產品。小米正銷售的小米手機型號屈指可數,目前隻有小米2S、小米3、小米4及紅米幾個型號;這與聯想、諾基亞等傳統手機廠商的動輒數十,甚至數百的手機型號形成鮮明對比。
在這一點上,小米是與蘋果站在統一戰線的。蘋果手機不論是iPhone還是iPad,型號都屈指可數,但是正因為專注,每一款產品才被反反複複打磨得精致。
小米的CEO雷軍在接受《楊瀾訪談錄》訪問時曾說:“你隻有少做一點事情,你才有機會比別人做得好。”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必須要完成許多工作,但是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隻會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去通信運營商公司辦一張新卡的時候,會有各種自費套餐供你選擇,也會有很多類型的卡來供你選擇。打開北京的移動官方網站,產品列表中語音套餐就展示了24款產品,流量套餐有7款。當然,這還隻是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