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2)

人們關注健康,重視生命。古往今來圍繞著生命的健康問題,進行了無數次的艱辛探索和研究。醫學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科學,貫穿於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的《醫典》給醫學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醫學是科學,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在健康時和非健康時人體的各種狀態,為什麼健康容易喪失,並用什麼方法使失去的健康得到恢複。換句話說,醫學就是如何維護健康的技藝和健康喪失後恢複健康的技藝。”這是一個很有預見性的醫學定義,對醫學做了完整的詮釋。醫學是自有人類曆史以來,勞動人民與疾病、創傷等做鬥爭的經驗積累,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醫學也是人們在各種社會條件下保持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個科學知識體係。所以說醫學包括了醫學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知識兩個部分。

醫學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最初,診斷疾病隻能靠觀察人的整體變化,有了解剖學,認識到人體是由各種不同器官和組織所構成;有了顯微鏡,認識到器官和組織是由細胞所構成;有了電子顯微鏡,才進一步認識細胞的各個組成部分,細胞器和細胞膜的微細結構等;有了分子生物學後,才進一步認識了細胞器和細胞膜的化學結構,對於疾病的發生機製和療效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當然,這種分析研究絕不能忽視集體的整體性研究。醫學的發展,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傳統的醫學——中醫學,就因為它寶貴的臨床療效,因而能保存下來,延續下去,成為世界醫學中的一朵奇葩,直至今日,仍然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接受,而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有的醫學財富。

遠古文明中的醫學,最初產生於大河流域兩旁的奴隸製國家。古埃及人在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人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古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中國人在黃河流域,分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在文明產生、演化與發展的過程中,醫學也隨之孕育而生,並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作為西方醫學主線的古希臘醫學界,誕生了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他重要的醫學觀點和思想,被彙集整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其中包括的誓詞與四體液學說,代表了古希臘醫學的主要成就。古羅馬醫學家蓋侖深入開展解剖學研究,著書《論解剖學》,而且重視藥物治療,首創蓋侖製劑,強調心理治療和放血療法,是僅次於希波克拉底的重要醫學家。到了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被列為醫學史上的第三座裏程碑,其代表作《醫典》一度成為歐洲一些醫學院校的教材,內容包括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治療學、製劑學與衛生學等。

時間來到“人類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恩格斯)的文藝複興時期。文藝複興產生的思想文化運動,帶動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同時,醫學也出現了重要的變革:比利時人維薩裏在1543年出版了《人體的構造》,否定了蓋侖的一些解剖學觀點,奠定了近代解剖學基礎。巴雷將人體解剖學知識應用於外科,改革傳統外傷治療,提高了外科醫生地位,主張創傷後的出血隻要用結紮法即可,被稱為“外科之父”。

文藝複興產生的思想解放對醫學的影響,並沒有隨著它的結束而終止。醫學研究的重心開始轉向疾病和診斷技術,新的學科和新的診斷技術層出不窮。17世紀,英國人哈維細心地計算了心髒的容量、心髒流出的血量和回心血量,以及血液的流動時間,於1628年發表《動物心血運動的解剖研究》,證明心髒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奠定了生理學的基礎。18世紀,意大利人莫幹尼把“病灶”與臨床症狀聯係起來,發表了《疾病發生的部位及原因》一書,隨之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病理解剖學。奧地利醫學家奧恩布魯格發明了叩診法,突破了古代的四體液學說,開始從人體器官上探究疾病的根源,這是西方醫學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個轉變。英國人琴納受中國人痘接種術和擠奶女工不生天花的啟發,發明牛痘接種術用於預防天花,開啟了預防醫學的大門。19世紀,德國人魏爾嘯提出了細胞病理學理論,在代表作《細胞病理學》中,他將疾病的原因歸結為細胞形式和構造的改變,這又是形態病理學發展史上的重大進步。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在致病的生物體內發現了病原微生物,並證實它們就是傳染病的病因,從而奠定了近代傳染病和流行病學的科學基礎。外科學也在這一時期取得了新的突破:麻醉技術、外科消毒法和輸血技術的運用,降低了手術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