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和甜,在中國民間都是吉祥喜慶的符號,是過大年唱主角的。紅要紅得正,沒任何雜色,鮮活亮堂;甜要甜得充實醇厚。世界上大約很少有民族如中國那般在大喜大節之時,對甜和紅有如此熱忱的向往。
在物質貧乏的農業社會,老百姓終日麵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啃幾口鹹菜就著對應一日三餐,無論是味覺還是視覺都單調之極,一年到頭也隻有在過年時,才會掛紅燈籠貼紅對聯,打糕搗豆沙犒勞一下自己。所以講,中國過大年的年味,就是從紅和甜開始。
與西方琳琅滿目的聖誕樹相比,我們過年常備的天竺臘梅要顯得內斂幽雅得多。在湧著暗香毫不張揚的臘梅花叢中,那嬌豔的沉甸甸的一串天竺紅,顆粒飽滿結實,如同樸素又沉實的新年祝願。這是最經典的中國紅。
甜象征舒心順當,幸福如意,因此新年第一餐,必得以甜開始。盡管現今怕血糖怕血脂,但新年甜食怎麼樣都不願忌口,再甜也不覺得膩。我的祖籍浙江桐鄉有個習俗,出嫁的女兒生頭胎,娘家人必要備齊四色賀禮,分別代表長命福貴。長壽麵自然代表長壽;麵筋烤麩因是發出來的,故代表福;桂圓的諧音為“貴”;命則是用紅糖表示,甜代表順風順水、開心如意。
新年習俗第一餐通常以寧波豬油湯圓和八寶飯開始,湯圓是團圓的象征,那薄得如和田白玉一樣的湯圓外壁剔透晶瑩,輕咬一口,舌尖就感受到那厚稠稠的一注甜流,富有質感,甜得很中國——外表樸實無華,內裏卻是有質有料。八寶飯的甜,甜得很熱鬧,紅果綠絲、蜜棗蓮心百果、豆沙什錦聚集在一起,看似互不相幹卻互相融洽,很有中國人傳統的世代同堂的歡慶。年飯從大年夜到新年第一餐,都是圍桌分享。總覺得西餐各人麵對自己一份自管自太冷清,不似我們的圓台麵大家圍桌而坐,一起在裏麵舀呀撈呀,看似不雅,其實就是你我不分,一大家子共同享受。所以說,中國甜如中國酒,一人悶吃毫無情趣,必要熱熱鬧鬧才能吃得甜在心頭,連血糖都會化解——信不信由你。
江南的甜,甜得很精致很典雅,一如寧波豬油湯圓,粒粒都搓捏得滴糯精巧,吹彈即破。與此異曲同工的還有一道甜食,我們家鄉稱棗餅,每隻如舊時銀元大小,是用棗肉去皮去核和著糯米粉捏,內餡為核桃末和豬油拌黃糖,然後嵌入刻有各種富貴吉祥圖案的木模內,出籠後晶瑩如瑪瑙,襯著一葉暗綠的粽葉,棗香四溢。
中國甜的特點是,甜得醇厚,富有質感,不像西式奶油內存太多泡沫。如過年做湯圓餡的黑洋酥,拌著一汪豬油,一口咬破湯圓皮,舌尖就感到沉甸甸厚稠稠的一注甜流。還有豆沙、棗泥,也是一種實篤篤的甜,白糖冬瓜、白糖楊梅等種種小食外包的那厚厚的雪白的白糖外衣,很有中國人傳統的好客之道。盡管平時輕易不動用白糖,一旦需要,則毫不吝嗇,厚厚地塗上幾層糖衣也在所不惜。
灶爺也喜歡吃甜的,故而臘月送灶之時,都是清一色的甜食,用糖封好他老人家的嘴巴,讓他在玉皇大帝前為百姓甜言蜜語美言一番,求得明年一年甜甜蜜蜜的好時光。
過大年的喜悅,就是從甜開始,所以俗話的年忙,也是忙得心裏甜絲絲的。
說到甜,最獨特的一道是甘,這是一種清新幽淡的甜味,英語中找不到“甘”這個字,這樣的一種中國甜恰恰是含蓄、內斂、厚重的中國文化最生動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