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六 亭中小會(1 / 2)

彩茵芸很快被這園中的美景所吸引了,滿眼的古木參天,假山奇洞,花徑石橋。特別在亭子中觀看,另有一番境地。

正當沉浸在這其中時,突然有人從背後用雙手蒙住了她的眼睛。

她頓覺天地之間一片黑寂。之前熟悉的影子又回蕩在眼前。

她猛地轉過身來,發現原來是文怡的弟弟文康。

這時文康還來不及收手,彩茵芸一把抓住他說:“你這個壞弟弟,姐姐還以為黑天了呢!說完衝著其他人淺笑了起來。”

文淼看到此處,不覺心中一陣悶意,他拿起酒杯,對著大家說道:我先敬大家一杯!說完一飲而盡。

文怡看見此景,笑著說道:“既然文淼都幹了,我們也別閑著了,來大家一起舉杯,為我們的相識而慶祝!”說完就把酒喝了下去。

大家見狀,也都一飲而盡。

文怡放下酒杯,起身走到彩茵芸身邊對她說道:“妹妹,不知你詩詞功底如何,不如趁著這景色填一首詞如何?”

彩茵芸答道:“姐姐,好是好,隻是有些詞牌的格律,記不清了。”

文鈺聽後,對著彩茵芸說道:姐姐,這有何妨,我有辦法,你稍等一會。

說完對著仆人喊道:“來人呀,去我書房把欽定詞譜和詞林正韻取來。”

仆人聽後,就急衝衝的朝文鈺書房跑去。

這時不知道,彩茵芸從哪裏來的興趣,對著大家說道:“大家誰知道詞的淵源嗎?”

文怡答道:“知道的不全,妹妹既然這樣問,想必妹妹知道,說與我們知道可好呀!”

彩茵芸說道:“看姐姐說的,妹妹我知道的也不全,說的不好,還請大家別見外。”

眾人齊聲說道:“不會的,我們學習還來不及呢!”

於是彩茵芸講道:“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梁國,真正形成是在唐朝,而盛於宋朝。

《舊唐書》上有雲:“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

當時音樂盛行,每個城裏都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節拍,改編創作長短句,這就是最早的詞。

唐朝文人不是很推崇它,把它視為詩餘小道。不過仍然有很多文豪來寫,有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

到了晚唐和五代,比較出名的就是溫庭筠和“花間派”,還有南唐後主李煜。

詞到了宋代,綻放出前所未有的盛態,有柳永代表的婉約派,蘇軾代表的豪放派。人才輩出。可謂大觀。

近代以來則有納蘭容若、朱彝尊、項廷紀、蔣春霖、王國維等。作詞堪為上乘。而王國維寫的人間詞話,更是詳細的闡述了詞的境界學。”

“好了,我就知道這些,你們補充吧!”說完彩茵芸,對著眾人笑了笑,並坐了下來。

此時亭子中想起了異常熱烈的掌聲。

文怡對彩茵芸說道:“想不到,妹妹真是博學多才啊!”

彩茵芸則謙遜的說道:“姐姐,我隻是偶爾看過!”

“偶爾看過,這讓我們情何以堪啊!”文淼笑著說道。

“是呀!姐姐真是有學問。”文瀾崇拜的說道。

這時文怡站起身來,對著眾人說:“我也來現個醜,講講我知道的。”

眾人一聽這話,就又齊聲的說:“好呀!都等著呢!”

於是文怡講道:如今學習詞學的入門書,叫做《白香詞譜》。它是前代靖安人舒夢蘭編選的。全書收錄了比較通用的調譜。適合初學者練習之用。

若要探尋詞譜之全,則必是康熙年間,陳廷敬、王奕清等主持編撰的《欽定詞譜》,雖然仍有疏漏,但目前可稱全本之善。

至於韻書一類,則必依清人戈載的《詞林正韻》。

詞者,依調填詞。調則有長短之分。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

一首詞,有一段的,則喚為單調,有兩段的,則稱雙調,有三段或四段的,則稱三疊或四疊。

小令字數在五十八字以內。中調字數則在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間。

最多字數的長調,則能達到九十一字以上。目前最長的長調——《鶯啼序》,則多達二百四十字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