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國際經濟與貿易的類型及相關概念(2 / 3)

6.按貨物運送方式不同分類

按貨物運送方式不同,國際貿易可分為陸運貿易、海運貿易、空運貿易、郵購貿易和多式聯運貿易。

陸運貿易(Trade by Roadway),是指采用陸路運送貨物的貿易。

海運貿易(Trade by Seaway),是指通過海上運輸貨物的貿易。它占貿易量的2/3.

空運貿易(Trade by Airway),適合於貴重或數量小的貨物,為了爭取時間,趕上銷售季節,往往采用航空運輸。采用空運多為體積小、重量輕、價格貴、時間緊,須快速運輸的商品。

郵購貿易(Trade by Mail Order)適合於數量不多的交易,采用郵政包裹方式寄送。郵購的貨物,通常都是比較急需的;比空運來得慢些,但郵費較之稍便宜些。

7.按貿易方式不同分類

貿易方式(Trade Patterns)是指國家(地區)之間進行交易的具體形式和方法。

常見的貿易方式主要有:包銷與代理;寄售、展賣、拍賣;招標和投標;商品期貨交易;對銷貿易;加工貿易和租賃貿易等方式。

1.2.2 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相關概念

在長期的國際經濟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中,形成了一些與該學科相關的基本概念,研究和分析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必須了解和掌握這些基本概念。

1.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商品、服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係的主要形式。國際貿易是一種世界性的交換活動,所以又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在日常生活中,與國際貿易相近的概念是對外貿易。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國(地區)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所進行的商品、服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有些海島國家,如英國、日本等也常將對外貿易稱為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既相互聯係又有所區別。首先,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觀察的角度不同,國際貿易是站在全球的立場上,而對外貿易是站在一國的立場上來觀察這種交換活動;其次,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國際貿易既包括本國與外國的貿易,又包括他國之間的貿易,而對外貿易僅指本國與外國的貿易,不包括他國之間的貿易。

傳統的狹義國際貿易,隻是指國家(地區)之間商品的進口和出口。一國從他國購進商品用於國內的生產和消費的全部貿易活動稱為進口(Import),而一國向他國輸出本國商品的全部貿易活動稱為出口(Export)。在現代,廣義的國際貿易除了包括實物商品的國際交換外,還包括服務和技術的國際交換,即在國際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方麵相互提供的服務。

2.國際貿易值與國際貿易量

一般情況下,國際貿易的規模可用貿易值來計算。貿易值(Value of Trade)是指用貨幣來表示的一定時期內各國的對外貿易總值。通常,國際貿易值是用美元為單位來計量的。對於某一單個國家而言,該國的對外貿易總值是指該國的出口值與進口值之和。但計算全世界的國際貿易總值時,為了避免重複計算,通常是將各國的出口值彙總起來。之所以不按進口值彙總,是由於各國的進口值一般都是按CIF價(到岸價格)計算的,其中包括了運輸及保險等項費用,而各國按FOB價(離岸價格)來統計的出口總值則基本是純的。

用貨幣表示貿易的規模雖然方便,但由於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商品價格經常變動,國際貿易值往往不能準確地反映國際貿易的實際規模及其變化趨勢。若以國際貿易的商品實物數量來表示國際貿易規模,雖能避免上述矛盾,但卻無法直接將種類繁多、計量標準各異的實物量相加。所以,隻能選定某一時點上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量(Quantum of Trade),以反映國際貿易實際規模的變動,即用出口價格指數來修正貿易金額以表示貿易量,進而可計算出不同時期國際貿易規模的實際變動幅度。

國際貿易量原意是指用數量、重量、長度、麵積、容積等計量單位表示的反映一定時期內貿易規模的指標。就一種商品來說,用計量單位表示是十分容易的。但是,由於參加貿易的商品種類繁多,計量單位的標準各不相同,價值有大有小,差別很大,無法統一衡量,用計量單位來統計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規模是不現實的。因此,為了反映貿易實際規模的發展變化,隻能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貿易量,以達到不同時期的可比較性。由此,得出貿易量實際含義:它是指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進出口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進出口額而得出的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額,反映貿易實際規模的發展變化。其計算公式為:

貿易量

價格指數×100

由於計算貿易量可以得出較為準確的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情況,所以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采用這種方法計算貿易量。

3.對外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量

對外貿易額,又稱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用貨幣表示的反映某國一定時期內對外貿易規模的指標,由該國的出口額加進口額構成。

目前,有的國家用本國貨幣表示,有的用外國貨幣表示。為了便於國際比較,許多國家同時又用美元計算。

在計算時,出口額一般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一般以CIF價格計算。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商品出口額與進口額相比而形成的差額,稱為對外貿易差額。當出口額超過進口額時,為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也稱為貿易出超;當進口額超過出口額時,為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也稱為貿易入超;當出口額等於進口額時,叫做貿易平衡。

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用商品計量單位(如數量、重量等)比較真實表示貿易規模的指標。

貿易值指數貿易量指數×物價指數

貿易量比貿易值更真實地反映貿易規模,因為貿易值會受價格變化的影響。貿易值增加了,貿易量不一定增加,反而有可能減少。

4.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各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額的比重。它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及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出口製成品所占的比重越大,反映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在國際分工中所占的優勢越大;一個國家出口的商品結構越是多樣化,就越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變化,該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就相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