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製成品,每年約占其出口總額的75%左右,1994年占其出口總額的78.3%。在製成品中,機械產品增長迅速,所占比重從1970年的42%,提高到1994年的49.3%。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工業製成品的出口額位於日本、德國之後,名列第三。美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相繼退出世界市場,在海外市場上擁有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如飛機、汽車、電訊器材、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等也麵臨日本和西歐產品的激烈競爭,但美國在信息等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軍火、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等方麵仍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進口商品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初級產品進口比重下降,工業製成品進口比重上升,各類商品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變化很大。機器及運輸設備的進口到1967年已上升到第一位,一些重要的製成品,如鋼鐵、汽車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相繼由出超變為入超。

美國的服務貿易增長迅速,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為突出。1999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2520億美元,進口額為180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8.8%,進口總額的13.6%,均居世界首位。美國服務貿易經常保持順差,1999年順差為720億美元,對彌補美國商品貿易逆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國服務貿易內容廣泛,包括旅遊、運輸、保險、銀行、廣告、工程設計、知識產權、數據處理及信息傳遞等項目。美國服務產業比較發達,具有良好的基礎,並在高科技等新領域中占有優勢。

二戰後的20多年,美國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之後的第一次貿易逆差,1987年高達1736億美元,1988年逆差有所下降,1991年降至662億美元,1993年貿易逆差又增至1157.8億美元,到1999年美國的貿易逆差更增至3649億美元。

美國過去的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歐和北美,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貿易方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海外市場的重心從西歐向亞太地區轉移。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同亞洲的貿易超過同歐洲的貿易,同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也迅速增長。

2.日本對世界市場的依賴

日本是一個後起的發達國家,且國土麵積狹小,資源貧乏。在二戰中,日本成了戰敗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戰後日本經濟恢複很快,其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分別於1954年和1956年恢複到戰前最高水平。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968年超過原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

二戰後,日本對外貿易額增長十分迅速,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尤為突出。1950—1955年,日本出口貿易增長速度高於同期世界和工業發達國家出口貿易增長速度的11.1%和11.3%。但自1996年起,日本的對外貿易由升轉降,1997年出口總值和進口總值分別降至4211億美元和3401億美元,1999年更分別降至4194億美元和3107億美元。戰後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主要依賴於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同時,戰後日本曆屆政府十分重視對外貿易,把“貿易立國”作為“不變國策”,而且一直把重點放在出口方麵,政府製定出口戰略,從組織機構、政策措施上予以保證。

日本政府促進出口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利用財政金融手段扶植出口。一是通過出口信貸促進出口的發展;二是對出口商品予以補貼。(2)通過彙率政策推動本國出口。二戰後,日本政府長期實行低彙率政策,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經濟實力增強的情況下,日本仍然維持日元的低彙率,使本國商品以低廉的價格打入國際市場。(3)大力扶植出口產業。戰後初期,政府在原材料、燃料供應方麵,優先照顧出口產業,保證出口產業能源的供應。近年來,日本對外貿易由升轉降的主要原因是:工業生產增長緩慢,公共投資大幅度減少,失業人數增加,以及日元急劇升值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等惡性循環。

二戰後,日本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出口大體上各占50%。不過,它對發達國家的出口總的趨勢是下降的,而對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出口總的趨勢則是上升的。日本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70年的54.3%,下降到1995年的48.6%;同期,它對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出口則從41.3%升至51%。戰後日本的出口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又開拓新的市場。北美和東南亞是日本的兩個主要傳統市場,日本對這兩個市場的出口經常占其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3.歐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

歐盟在當今世界貿易中的對外貿易額增長較快,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增長迅速,內部貿易比重擴大。在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工業製成品占主要地位。

歐盟全部對外貿易的80%左右是與發達國家進行的。其中,除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外,“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和美國是歐盟的主要貿易對象;日本在歐盟的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較小;發展中國家在歐盟的對外貿易中僅占15%左右。近幾年,歐盟與蘇聯、東歐國家間的貿易也得到發展。

歐盟是美國產品的最大海外市場。美國對歐盟的出口從1980年的578.4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1230.7億美元。1995年美國對歐盟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21%,其中,英國、德國是美國產品出口最多的市場,同時,德國又是美國進口的主要供應國。高技術產品約占美對歐盟製成品出口的一半,進口的20%。汽車是美國從歐共體進口的最大產品,德國是美國汽車產品市場的第三大供應國,僅次於日本及加拿大;在美國與歐盟全部貿易中,農產品貿易的比重日益下降。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在1984年以前一直存在逆差,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歐盟對美國的貿易逆差逐漸減少,1984年由逆差轉為順差。1995年歐盟對美國出口1465.7億美元,從美國進口1230.7億美元,貿易順差235億美元。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歐盟對日本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2%左右。歐盟與日本的貿易額低,主要原因是:(1)對日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日本對歐盟的出口,過分集中在一些直接與共同市場發生競爭的產業部門;(3)日本對進口采取許多限製措施,如汽車型號的審定、安全標準和排氣規定等阻礙了歐盟商品對日本的出口。

歐盟與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中,石油輸出國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初,歐盟與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約占其同整個發展中國家貿易的50%。歐盟與蘇聯和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發展迅速。

4.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世界市場的依賴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170多個,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們過去都是殖民地、附屬國。二戰後,隨著殖民體係的瓦解,它們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走上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由於各國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曆史傳統和長期遭受殖民主義的統治,在政治獨立初期,工農業落後,經濟結構畸形、單一,社會結構多元,大多數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經過自身的努力和外國的投資與援助,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有所發展,但發展很不平衡。

二戰後,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性質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主要表現是:(1)不少發展中國家收回了外貿主權,建立了自己的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和企業,管理和經營對外貿易;(2)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製定相應的對外貿易政策和貿易模式,為本國經濟發展服務;(3)組織經濟貿易集團和原料輸出國組織,開展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權益;(4)組成“77國集團”,開展建立國際經濟貿易新秩序的鬥爭。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進口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主要是發達國家,但比重在下降。1970年向發達國家出口占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總出口額的71.6%,1990年下降到63.1%;同期,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占整個進口的比重從72.2%下降到63.7%。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的不同,以及發達國家需求結構的變化和跨國公司投資方向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發展很不平衡。(1)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中,各洲發展很不平衡。在1995年世界出口貿易中,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占21.4%,拉丁美洲占4.4%,非洲占1.5%。(2)製成品出口國家的出口在世界貿易地區分布中呈上升趨勢。(3)發展中國家製成品出口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香港、韓國、印度、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阿根廷、巴基斯坦、泰國和馬來西亞約占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製成品出口的70%以上。(4)在整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中,石油出口國貿易始終處於出口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