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促進了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水平的提高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技術、設備和各種資源,逐步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逐步改變出口商品的單一性的狀況。而發達國家也同樣在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使工業產品的生產和貿易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貿易的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通過經濟一體化發展工業生產,工業品的自給率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拉美經濟一體化組織中60%的機器、運輸設備,35%的化工產品和40%的鋼材都是從區內獲得的。這說明,發展中國家工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說明,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正在逐步減低。
歐共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貿易的商品結構也在發生變化。1973年前,區內貿易增長中,工業製成品貿易起著重要作用。區內工業品貿易每年增長9%~13%,比區外工業製成品貿易增長高4%~5%。區內工業製成品和半製成品出口額一般在出口總額中占70%左右,進口則由60年代的50%上升到70年代的60%左右,改變了進口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狀況。而1973年後,歐共體區內工業製成品貿易比率下降了,如設備貨物在區內出口中的變化,與1973年相似。但區外進口中,設備貨物比重由23%提高到33%,能源從20%增為70%,中間產品20%,基本消費品25%未變。區外進口中設備貨物進口增大,說明歐共體技術相對落後了,必須以美、日較先進的尖端設備來補充。因此,歐共體在80年代中期提出建設統一大市場,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內部市場環境,促進科技發展,與美、日競爭。
5.製約了成員國經貿政策的自主權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前,各成員國的貿易政策基本具有自主性,完全由自己決定和實施。但在經濟一體化集團內,區域性國際協調必然滲透到各成員國經濟貿易政策的製定過程之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自己的經濟主權。
例如,成員國的進出口管理體製、外彙體製、產業政策及有關的經濟體製和政策的製定,都要遵守區域性安排中的法則和規範,承擔相應的義務,並不斷協調彼此間的實施步伐和利益分配。隨著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成員國的經濟自主權將愈趨縮減。
19.3.2 區域經貿一體化的外部影響
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對區外非成員國的經貿活動也有著一定積極影響。
這主要表現為:區域性集團實現內部經濟一體化後,其成員國自身會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對外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貿易總量的增長,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即產生“收入溢出效應”。此外,由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技術開發領域創造的新成果也會向外擴散,使得區外國家也可受益。歐共體優惠的科技合作政策,彙集了區內各國的科技精英,推動新技術產品的聯合開發,這些成果也會隨出口的增長轉移到其他國家,提高了世界的科技開發水平。
然而,區域性經濟集團化內外有別的各項政策對非成員國更多的是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
(1)加劇了國際市場競爭的複雜性和激烈性。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進入了一個以區域組織劃分勢力範圍的時期。區域組織的主導力量是發達國家中的大國。這些大國組建區域一體化組織的目的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其主要競爭對手爭奪世界經濟霸權。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往往被一些大國用來作為與對手開展競爭的手段。在國際競爭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競爭主體。
(2)加強了對區外國家的貿易歧視。擴大內部貿易是以犧牲與集團外國家的部分貿易額為代價的,使得區外國家本可以進入區內的商品和勞務受到嚴厲的保護主義的打擊,反映了其固有的排他性和歧視性。隨著一體化的深化和擴大,世界範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將隨之加強。這樣惡化了國際貿易的環境,尤其是使區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環境雪上加霜。特別是對出口商品結構還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向西歐和北美出口較以前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