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凹鏡形:大小如圓餅形,但上下兩麵均為角度較小的凹球形。邊沿圓滑。
以上兩種形狀中,圓餅形多用於人體較凹的部位,如腹部、腿胭窩處等。凹鏡形多用於人體較凸起的部位,如脊柱、脊背、大腿胭內隆起處等。
現成的刮痧工具:在沒有以上條件下也可采用其他現有的瓷器進行刮痧治療。
①瓷碗:可用於大部位處的疾病治療,如胸腹、背部等。使用前,應檢查一下碗邊有無破損及裂紋,以免刮傷皮膚。
②瓷勺、瓷匙:大瓷勺可用於麵積較大,且皮肉較厚之處;小瓷匙可用於麵積較小,且皮肉較厚之處。
③瓷筷:可用於皮肉較薄之處。
注意:選擇瓷器時,要采用平滑且釉質光潔者。但過於瘦弱之人不宜采用。
4.金屬製刮痧工具及種類。
金屬製的刮痧工具可仿瓷製工具製造,也可取金屬絲或金屬硬幣等製成。
鋼絲布套刮具:取鋼絲100~150克,折編成一頭大一頭小、長約34厘米的絲架,再用約50克棉花進行包裹砸實後,用繃帶包紮纏住,外表用膠布粘牢。做成後,大頭部分呈扁橢圓形,長約35厘米,寬約9厘米,厚約4厘米,柄部呈圓柱形,直徑約為3厘米。
(1)鋼絲架折法(2)鋼絲刮具的形狀(3)加上布套為了保持工具的清潔,可用棉花縫成長約37厘米、寬11厘米的長布袋,將其套起來,用髒後隨時換洗。
硬幣刮具:
①銅錢、銅板:這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家庭最常用的一種刮痧工具,取材比較方便。一般選取邊緣較厚(邊緣太薄,較鋒利,易刮破皮膚而感染)而沒有殘缺的大銅錢或銅板。
②鋁質分幣:為近幾十年來家庭中較常用的刮痧工具。取材方便。但分幣邊緣有齒痕,故刮痧手法要求特別輕,防止刮破皮膚。
5.膠質刮痧工具及種類。這是一種新型的采用動物膠質進行刮痧治療的工具。可采用驢膠、馬膠等質地,製成與角製刮痧工具相同形狀。驢膠具有安神養血,祛風定驚的作用;馬膠具有疏風通絡的作用。注意刮痧時應以熱水使膠質微熱後方可進行。
6.竹製刮痧工具及種類。竹製工具有清熱化痰、清尿通淋的作用,適用於痰多體肥有病之人,可治療高血壓、肥胖症及痰多驚風、小便不利等病證。選用材料時,要求使用青翠生脆的嫩竹,也可分竹枝及竹幹兩種。竹枝依其枝形製作,而竹幹可製成竹罐、竹筷、竹筒、竹板等多種形狀。要求製作的刮痧工具邊緣要圓滑。另外,竹製工具還可以采用竹編的方法。竹編刮痧工具有各種形狀。使用時,應先將竹製工具浸於竹瀝中泡1~2小時方可進行刮治。
7.民間其他刮痧工具及種類。
小蚌殼:此為沿海、湖泊漁民常用的一種刮痧工具。小蚌殼要選取邊沿光滑或磨成鈍沿的。刮時,施術者用右手持蚌殼邊兒蘸水(或蘸植物油),蚌殼邊兒在病人身體的特定刮痧部位,由上而下地刮抹,以刮出紫黑色痧點為止。
八棱麻(俗稱“托托葉”):取八棱麻莖葉,洗淨,放在鐵鍋裏炒軟(不能放油炒),擠去汁,再用布包裹後用刮痧。八棱麻多用於小兒嬌嫩皮膚和成人的胸、腹部。
苧麻:一般選取已成熟的苧麻,剝皮曬幹後,摘去枝葉,用根部較粗的纖維,捏成一團。刮時,病人先脫掉衣服,施術者用右手拿著苧麻團,在清水裏蘸濕,從病人的背部,由上至下,邊蘸水邊刮抹,至刮出大量紫黑色的痧斑為止。此法現在已很少使用,但如果是偏僻地區,一時找不到其他工具時,仍不失為應急之措施。
沙袋:用細布(冬天)或綢緞(夏天)縫成長25厘米,直徑3厘米的圓柱狀,內盛幹淨細沙。以此作為刮痧工具。
手指:以手指代刮具,即以手指相對用力,做捏、擠、提、點、按等動作。此法主要用於攝痧法。
針具:一般用於挑痧、放痧。質地堅硬,尖部鋒利、無鏽、無彎曲的圓銅針、棉線針、三棱針等針具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