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來自於中國改革實踐的理論創新(2 / 2)

該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作了全麵係統的概括,闡述了其思想來源、形成背景、本質特征、內在邏輯、理論主線和總綱、新範疇組成的理論體係(見第五、六、七章)。首次對中國特色分享經濟製度的典型形式作了規範,運用典型案例對初次分配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的觀點作了實證的研究;指出我國實行利益分享製度要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所有權,以勞動者權益為主導。總結了我國股份合作製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指出其兩種發展趨勢,中國未來應以勞動權益為主導,才能保持其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闡述了中國分享經濟的特殊功能作用及其宏觀經濟效應。主要是聯係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現狀的實際,分析了其抵禦“滯脹”、矯治宏觀運行失衡的機理,以及通過其內生運行機製的作用,克服有效需求不足,認為擴大內需、增強經濟動力主要靠消費拉動經濟。提出了在全社會實行淨收入分成製,以便實現“無滯脹的經濟發展”。應用中國分享經濟理論,針對性地解決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城鄉二元體製、農民增收難;以及對縮小地區差距、完善所有製結構、調整財稅政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製度創新等提出對策。

該書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在於: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是對我國改革實踐經驗和群眾首創精神概括升華而形成的原創性本土化的重大理論創新,能明顯地豐富共同富裕及和諧社會建設理論。

(2)該理論成果屬於分享經濟理論中的一個獨立分支或學派,自成體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該理論建立了自己獨有的範疇體係,是對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全麵革新,是馬克思經濟學中國化的創新成果。對創建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先導價值。

(4)本書所研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與西方分享經濟論相比,有明顯的範疇創新和理論體係拓展,其基本原理比魏茨曼的分享經濟論更科學,其科學性和理論水平在國際國內同類研究領域中處於領先地位。

(5)該成果為中國理論界提供了一個擺脫理論僵化和西方經濟學教條、運用唯物辯證法進行自主理論創新的典型範例,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借鑒價值。

(6)該成果的實踐應用價值明顯,至少可以應用於以下領域:①優化工資製度改革和薪酬管理;②指導收入分配製度改革;③設計新的稅收體製(淨收入分成稅);④建立以淨收入為中心指標的企業管理製度;⑤改革成本核算辦法;⑥建立國民經濟核算新體係;⑦建立以利益分享協調為基礎的宏觀調控體係,探索無滯脹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該書的社會影響和效益:該書的形成,起點是李炳炎教授1980年的學術調研和碩士學位論文,1981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1982年在《經濟研究》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迄今已作了持續28年的研究。已有成果載體為《新成本論》(1987年)、《需要價值理論》(1990年)、《社本論》(2000年)、《公有製分享經濟理論》(2004年)及《利益分享經濟學》(2009年),共5部專著。發表有關論文100多篇。著作、論文多次獲獎,數十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中心複印轉載、《新華文摘》、《經濟學文摘》等摘編,被不少著作引用,被幾所大學列入博士生必讀參考書目,被多篇學位論文引用,有3篇論文分別發表於中國台灣、香港和日本的期刊,作者多次接受國外學者就此項研究的來訪。不少地區和企業試行淨收入分成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該書是在發表了多篇論文的基礎上形成的,中間成果論文多次獲獎,多次被轉載。總之,已產生相當大的社會影響,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原載《中國改革報》,2009年6月29日。

作者單位是江蘇省紫荊農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