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強曹恒軒
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和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科學研究也獲得了空前的學術繁榮。1996年,國家教育部把產業經濟學定為經濟學研究中的二級學科,可作為獨立的學科開展教學研究。為了全麵總結新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經驗,有利於經濟學基礎學科的產業經濟史學的建立,有利於經濟理論研究、教學乃至發展對外經貿關係與國際接軌,著名經濟學家汪海波先生率領研究生和課題小組毅然及時地完成了中國現代產業經濟史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為決策部門和教學研究提供更全麵的參考,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創新價值。
作者汪海波先生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管理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經濟管理》主編,《中國經濟年鑒》總編輯;現在繼續任《中國經濟年鑒》總編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海波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商品經濟問題、產業經濟史和工業經濟問題研究,其主要著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探索》、《論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經濟史》、《汪海波選集》和《汪海波經濟文選》等。汪先生學術造詣深厚、著作等身,他著述的這部著作具備以下3個特征。
一、研究任務承前啟後,著述科學
這部著作的研究任務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經濟學關於產業經濟的理論,探索和敘述中國現代產業經濟發展的曆史進程及其規律。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指導中國以至全世界社會主義製度發展和進步的科學理論,其中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和在實踐中產生的唯物史觀,闡述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中國現代產業經濟史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就意味著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這個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因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三次產業理論是從20世紀30年代以後逐步形成的,其代表作是英國學者科林·克拉克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於1940年發表的《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他詳細劃分了產業結構的3個部門,並且認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因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狀況是第一產業減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增加。這個理論大體上反映了人類社會產業經濟的規律,被稱為克拉克理論。克拉克理論揭示了產業經濟理論的基礎性內容,並不是全部內容。如同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指標,克拉克理論是產業經濟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西方經濟學對於產業經濟理論的重要貢獻。
作者既是理論家,又是實踐者,使命神聖、職責光榮,集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學研究成果,為中國現代產業經濟史的科學研究和普及推廣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二、研究內容全麵係統,富有成效
這部著作的研究任務決定了其研究內容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借鑒和運用現代經濟學中的產業分類、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等產業經濟理論,考察並科學地揭示產業經濟學發展和進步的規律。這是揭示產業經濟發展進步曆史規律、敘述其曆史過程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