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鞏固東北(1 / 2)

蘇德戰爭爆發帶給學生軍的好處,很快就接踵而至!

最明顯的就是,蘇聯政府對學生軍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在學生軍出兵東北前,遠東紅軍雖然如約提供了大量的裝備和補給,可是梅赫利斯和其他紅軍將領多少有些居高臨下,仿佛施舍一般。

學生軍初戰殲滅關東軍三個師團時,梅赫利斯還大加讚賞。但在得知關東軍接連敗北,損失慘重之後,梅赫利斯就有些拿腔拿調了。

張野知道,蘇聯人見關東軍在學生軍麵前不堪一擊,認為後顧之憂已解,開始轉而限製學生軍了!歸根到底,他們肯定是不希望見到東北再出現一股強橫的勢力。

如今西線態勢嚴峻,遠東紅軍戰略重心轉移,已經沒有能力向東發展。而關東軍實力並未完全消亡,島國政府為了維持在東北的利益,必然會全力恢複關東軍的實力!因此,拉攏學生軍抵禦日本人就成了蘇聯政府的唯一選擇。

梅赫利斯甚至暗示張野說,蘇聯政府將無條件承認學生軍在東北的一切利益訴求,遠東紅軍也隨時準備為學生軍提供方便。作為交換,學生軍必須保證蘇聯僑民的安全和正常投資經營活動,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向蘇方提供工業原料和產品。

而受到盟國閃電攻擊蘇聯並大獲成功的刺激,龜縮在東北幾個大城市內苟延殘喘的關東軍又開始蠢蠢欲動!島國政府內,北進之聲喧囂塵上,國內留駐的第16師團、新組建的第51、第57師團先後被全數送至東北,以充實關東軍的力量。

這時候,梅津中將和吉本中將都已經被免職送回國內。關東軍司令官由僥幸從學生軍包圍圈中逃回的第12師團司令官山田乙三中將接任,參謀長為原察哈爾派遣軍司令官司笠原幸熊中將。

山田中將因為吃過學生軍的大虧,並不象國內某些政客和大本營的將軍們那樣,看好目前的東北戰局。他堅決要求大本營組建裝甲加厚的重型坦克部隊,向關東軍提供足夠數量的作戰飛機,以及大口徑的反坦克武器。

可是此時島國的戰爭儲備物資已經不敷使用,而新型坦克尚在研製之中,自然難為無米之炊。山田中將沒有戰勝學生軍的把握,也就繼續深溝高壘地守在大城市裏,與大本營就“北攻紅軍南拒學生軍”的方略軟磨硬泡討價還價。

而停留在錦州城外近十天的學生軍主力部隊,在得到蘇聯官方的承諾和紅軍的全力資助後,開始大規模地向東北擴張。他們遵照張野的命令,主動繞開鬼子重兵死守的核心城市,避實就虛地迅速挺進中小城鎮和鄉村。不久之後,東北的大部分地方都掛上了學生軍的青天白日旗。

占據了東北三省的大部分地盤後,學生軍的重心開始由作戰轉向鞏固和建設。作為異軍突起的外來戶,張野知道學生軍未必會被當地民眾所接受,因此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就成為重中之重!

發展軍火工業也是拉動地方經濟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開設兵工廠還能徹底解決學生軍後勤補給帶來的運輸問題。學生軍必須改變過份依賴蘇聯紅軍提供的裝備的現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生軍的發展建設必須立足於自身的能力。

於是,晉東南的軍工和原料生產基地在張野一紙電令下,開始大規模地向東北轉移!

趙之江老師親自帶著一群技術專家,風塵仆仆地過來實地考察學生軍接收的各大工礦企業,並在當地大肆招收熟練工人,按軍需計劃組織和恢複生產。

除了學生軍副總指揮李暮然留守晉省,坐鎮省城打理學生軍後勤事務之外,學生軍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馬浩,也率領一大批年輕的行政儲備幹部到了東北。他們的任務是:恢複和建立各級行政機構,力圖用最短的時間,重新打造東北的行政管理體係,全麵掌控住東北的大局,使學生軍的政令能夠上下通達,上行下效。

為了補充學生軍的實力並盡快與地方相融合,改善軍地關係,學生軍和地方行政機構開始在各地招募新軍,設立學校。

為了配合馬老爺子,張野特地下令,從學生軍中抽調一批指導教官,暫時彌補地方行政幹部和學校師資的不足。此外,還從各地選拔和聘請德高望重的地方紳士參與政府決策,以孚民望,並鼓勵他們的子弟積極加入學生軍或行政機關、廠礦學校。

張野還向馬老爺子建議,在開辦的所有學校中增設愛國主義教育課,從精神上清除鬼子和偽滿洲國多年統治遺留下來的奴隸思想。

針對鬼子的“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張野要求轟轟烈烈地開展近代中國苦難史、南京大屠殺真相介紹等普及教育。以“愛我中國,做我華人”為口號,努力宣揚學生軍的“驅逐侵略者,還我舊河山”的宗旨和建軍曆史,以激發東北民眾的愛國熱情。使他們了解學生軍,接受學生軍,認同學生軍,從而與學生軍同仇敵愾,共擊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