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百科知識1-社會生活卷1(1 / 1)

春節——最隆重的節日

有句俗話說:小孩盼過年。其實不光是小孩盼過年,大人也盼望過年。因為一年的辛勤勞作後,人們終於可以好好休息,同時期盼來年更大的收獲。

“過年”即我們所說的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年”本是穀物成熟的意思,過年則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為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人們就在農曆正月初一歡聚在一起“過年”。

春節一般從祭灶揭開序幕。從前,幾乎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便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家人。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這家的善行或惡行的日子。這時就要舉行“送灶”的祭灶儀式。在大年三十晚上,又會舉行“接灶”的儀式,來迎接灶王爺回到人間。

舉行祭灶後,人們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大年三十家家張鑼貼春聯。春聯是我國對聯文化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寫春聯也是一門大學問。春聯的內容一般都是表現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心情和繼往開來的奮發精神。不同時代的春聯有著不同的風格。解放初期,很多人家都貼上“翻身莫忘本,飲水當思源”來表達對共產黨的感激之心。改革開放時期則貼上“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宏圖”來鼓舞人心。不僅寫春聯的學問博大精深,貼對聯也有講究,但較為簡單。凡上聯貼在門的右邊,下聯貼在門的左邊。而區分上下聯的辦法是:末字是仄聲的是上聯,是平聲的則是下聯。

除了貼春聯,人們還常貼門神和“福”字。這主要是為了驅災壓邪,祈求平安。貼福字的時候,人們還特意將這個“福”字倒著貼,小孩子就會很驚訝地呼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剛好取了其中的諧音。“福到了”這句吉祥話也使春節的氣氛更加喜慶熱鬧。

吃年夜飯是春節時家裏最熱鬧的時候。年夜飯代表著家人的團聚,出門在外工作的人不管離家多遠都要趕回家來吃上這頓飯。因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是所有中國人的心願。年夜飯上有很多美味佳肴,但有一樣東西卻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魚。“魚”是“餘”的諧音,“年年有魚”喻示著“年年有餘”。

吃完年夜飯就是除夕之夜了。這晚人們要到午夜後才上床休息,謂之守歲。以前守歲時人們一般會話家常、品點心。有了春節晚會後,人們就開始一家人圍坐一起欣賞晚會,共同分享這份團圓快樂。這種習俗反映了人們對即將逝去的時光的留戀以及對來年生活的憧憬。

大年初一,人們開始起街串巷拜年。拜年是我國民間流行很廣很久的春節習俗。它不僅使人們更好地聯絡感情、增強團結,也是我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大家走街串戶,“恭喜發財”、“拜年”之聲不絕於耳,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更加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拜年時,長輩通常會拿紅包給晚輩。紅包裏是壓歲錢,表示好運和祝願。

雖然人們常常說年味越來越淡了,但春節總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這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並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一是辭舊迎新,盼望來年萬事順意;二是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誌,融通天地之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親禮儀往來,家人團聚,聯絡世代親情;四是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體味生活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