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逃難的時候,曾流落在一個姓戚的平民家中,戚氏父女熱情地款待了他。就這樣,年方十八的戚姑娘遂嫁給了劉邦,後來進宮被封為戚夫人,深受劉邦寵愛。劉邦還想把原配呂氏之子的太子之位廢去,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
得到這一消息後,呂後心裏十分著急,想找張良商量對策。張良對呂後並沒有好感,同時也不討厭戚夫人,且不想卷入皇室家事,所以一直采取回避的態度。但經不住呂後的再三懇求,張良隻好答應,他也想到太子立廢事關國家安危,為了保持穩定的局麵,還是不換太子的好。不過他仍不想自己出麵勸阻劉邦,於是他就對呂後說:“對於這件事,我也沒有辦法勸阻皇上,但有四個人可能會幫上大忙,不過這四個人當初受到了皇上的輕慢,他們便逃到了山野,發誓永不在漢朝為官。後來皇上認為他們行為高尚,不重名利,非常看重他們,曾多次派人對他們進行邀請,但並未如願。這四個人的年紀已經很大了,須發皆白,並稱‘商山四皓’,現今可派能言善辯之人,帶著太子的親筆書信,請他們出山輔佐太子,此事或有可為。”
聽了張良的話,呂後想盡一切辦法將“商山四皓”接來長安。
平定英布之亂後,劉邦回到了京城,因為箭傷複發,病情越發嚴重了,廢太子改立如意之心越來越迫切,很多大臣竭力勸阻,但劉邦不為所動。
一天,劉邦在宮中設宴,太子在酒宴之間陪坐,劉邦忽見太子身後侍立四位老人,便問他們的姓名。四人忙報上自己的名字,分別是夏黃公、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正是他仰慕已久的“商山四皓”。劉邦問道:“為什麼我請你們出山,你們卻不加以理會,而現在卻來陪侍太子。”四人回稟道:“皇上喜怒無常,輕侮士人,我們不願受到這種侮辱,而太子禮賢下士,仁慈孝順,天下有才之人莫不翹首相盼,甘願為他效勞,我們也因此而來。”
劉邦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認為太子已得人心,羽翼已成,隻說了句:“望你們好好輔佐太子吧!”以後再也沒有提到廢立太子之事。
讀故事,悟道理:
讓劉邦消除廢立太子的打算,光憑嘴上功夫是無法將他打動的,一定要讓他親眼看到才會有效。自己請不動“商山四皓”,而“商山四皓”卻自願為太子效勞,這就是活生生的事實,麵對這個事實,劉邦不得不打消原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