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百科知識2-曆史文化卷137(1 / 1)

經濟危機

在一個寒風凜洌的夜晚,一個穿著單衣的小女孩蜷縮在屋子的角落裏。“媽媽,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生火爐呢?”小女孩在渾身發抖。媽媽歎著氣,說:“因為我們家裏沒有煤。爸爸沒有工作,我們沒有錢買煤。”“媽媽,爸爸為什麼失業呢?”“因為煤太多了。”這是發生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的場景。與此同時,在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們把大量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車車的大肥豬倒進河中,僅1933年一年,就有640萬頭豬被扔到河裏活活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點火燒光。同樣,在英國、在法國、在丹麥、在荷蘭,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事實真的是“生產過剩”,東西太多了嗎?當然不是!廣大的勞動者這時正衣食無保,過著極端貧苦的生活。當時的美國,30萬兒童失學,許多州的礦區營養不良的兒童有時達到90%以上,因為他們在挨餓。有一位教員勸一個小女孩回家吃點東西,可是小女孩虛弱地回答老師:“不行啊,我們家輪流吃飯,今天該我妹妹吃!”歐美各國大批的工廠礦山企業倒閉,300多萬工人失業;還有剛從學校畢業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兩手空空的農民以及退伍的老兵。他們饑餓不已,衣裳破爛,流落街頭。如此令人不解:勞動者缺吃少穿在挨餓受凍,而資本家卻在把大量的糧食肉奶和棉花羊毛浪費掉。這不是“真正過剩”。因為資本家為追求利潤,一方麵加緊進行生產,一方麵加強剝削;廣大勞動者被剝削得身無分文,無錢來購買足夠的食物用品,產品的“過剩”隻是相對於廣大勞動者來說而已。

但是,資本家究竟為何不把這些產品廉價賣給勞動者,偏偏要毀掉它們呢?資本家要追求利潤。產品毀掉後,“物以稀為貴”,資本家就能保證產品高價,保持高額利潤。資本主義製度的腐朽和罪惡,資產階級的虛偽和殘忍,在此毫無保留地表露出來!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危機。失業工人紛紛舉行遊行示威,在職工人開展罷工,反對資本家及政府。資產階級政府坐立難安,竭力尋找出路。一些國家,如美國等,宣布實行“新政”,采取國家幹預經濟的辦法,利用舊市場,開辟國內新產業來減輕經濟危機。其他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等,為開拓新市場,用戰爭掠奪殖民地人民的物資和廉價勞動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權,瘋狂地擴軍備戰,企圖重新瓜分世界。於是,兩個戰爭策源地在歐洲和亞洲分別形成了。戰爭的氛圍籠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