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住了一次英國的醫院(1 / 1)

暮晴

在英國讀大學時“有幸”住了一次英國的醫院,在感歎英國醫院與國內截然不同的同時,也為英國淡薄的親情欷歔不已。

我因高燒不退,不得不在夜間撥打“999”。在英國,“999”是固定的急救電話,無論是遭遇火警、搶劫還是病危,都可以撥打這個號碼,由接線員再行分配。救護車很快就來到了我的宿舍,我坐上寬敞的救護車,麵對我的是一男一女兩名救護人員,他們都穿著亮黃色、背麵印有“緊急救援”字樣的馬甲。女救護人員語言簡潔地詢問了我的姓名、年齡等個人信息,又給我量了體溫。男救護人員遞給我一瓶水,囑咐我多喝水。“多喝水”是我在英國醫院經常聽到的醫囑。

來到醫院,救護人員送我坐上輪椅,把登記的表格交給護士,就算完成了交接工作。護士推著我來到接待處,我拿出護照給工作人員登記的同時,兩名護士顯然已經了解了我的症狀,嫻熟地給我量了體溫,又遞來一顆退燒藥和一杯水,所有動作一氣嗬成。接待處完成登記之後把護照還給我,然後護士推我到候診室,告訴我,由於我持續高燒104度(華氏104度相當於攝氏40度),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他們已經幫我安排盡快就診。英國醫院的接待處會依據病人情況安排就診順序,比較緊急的狀況會優先處理,不太緊急的就需要耐心等待,如果隻是感冒傷風,接待處往往建議你預約一個時間到時再來,這也是英國人感冒都不看醫生的緣故。

等了大概5分鍾,有護士把我推進一個診室,讓我躺在一張小床上,我感到全身發冷,就把床上的棉被蓋在身上。護士很驚訝地問我:“你為什麼要蓋被子?”我說:“我覺得冷。”護士居然把被子掀開說:“你發燒不能捂著,這樣太熱了,體溫會越來越高的,你應該讓自己的身體慢慢冷卻。”我頓感詫異,國內傳統治療發燒的理念都是“捂汗”,出了汗就能退燒,英國卻正好相反。

在我瑟瑟發抖的時候,醫生不慌不忙地進來,吩咐護士幫我抽血。在抽滿了一針管血之後,護士手按針頭,把針管拔去,針頭還留在我的手臂裏,我嚇傻了,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護士熟練地在針頭上扣上一個塞子,告訴我,這種針頭其實是一個很細的塑料管子,不拔出來是為了以後注射時不用再紮一次。然後,醫生簡單跟我說了一下我的病情,建議我留院一禮拜,定時注射抗生素。護士送我入病房的時候,我看到病房很寬敞,有6個床位。

第二天一早醒來,我發現病房裏除了我,其他5位都是老太太。有兩位很熱情地跟我打招呼,其他3位躺在床上不能起身,看起來病情非常嚴重。在醫院的一個禮拜,我的同學朋友輪番來看望,在我病床周圍擺滿了鮮花。相比之下,其他5位老太太的境況就不怎麼樣了,隻有一位老人的丈夫每天來陪伴她,用輪椅推她下樓曬太陽,其他4位在這一禮拜中都“無人問津”。僅有一位老人的女兒露了個麵,還是因為她忘了帶鑰匙,來找母親拿備用鑰匙,在病房總共停留不到10分鍾。我不禁為她們難過,親情在他們的家庭中是如此淡漠。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在英國持有合法居留權的人(包括持有英國護照、留學簽證、工作簽證、陪讀簽證等),都可以享受公立醫院免費的醫療服務,我在英國住院不用交一分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