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國外沒有那麼好(1 / 1)

陳思進

成了加拿大的永久居民,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回國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開始了中外比較。比較是從太太小玲從上海返回多倫多,把上海的變化告訴我時開始的。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小玲說:“僅僅6年,上海就像換了人間一般,老城變化、浦東興起就不用提了,周圍親友的變化更令人震驚。單說那些銀行的老同事,多半已至少是科長,住進了寬敞的公寓。”小玲在出國之前是總務科的財務總管,是很有希望被提拔的,為了我出國而放棄了。她的一個同事已成了浦東分行的行長,住房不用說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專車。

望著窗外的夜幕,望著那些閃爍著燈光的高樓,我不禁暗想,怪不得那麼多移民到這兒後非常後悔。他們原本在國內一年掙十幾萬元人民幣,折合兩萬美元還不到,以為到了海外一年掙四五萬美元,生活會好一倍以上,其實,他們出國前根本沒有把各地生活指數考慮進去。

我在美國和加拿大都生活過,發現各地生活指數都不一樣。

每次回到上海、杭州,發現杭州一個月7000元人民幣的生活,過得和上海1萬元人民幣的水準差不多,而上海一年12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質量,和紐約一年18萬美元或者多倫多的6萬加元差不多。

在上海一年能掙12萬元人民幣的人,若移民到多倫多,能找一份一年4萬加元的工作就不錯了。當然,他的生活水平會大大下降。對新移民來說,想在紐約一年掙18萬美元,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出國是想多賺錢,一定得三思。

為什麼要出國的疑問,此時又湧現在我的腦海裏。

當年手捧赴美簽證時,心中的那個激動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再見了,父老鄉親;再見了,那些不順心的人和事。我要去享受藍天白雲,呼吸自由的空氣。”到了國外,才知道不是那麼浪漫。住處,一找便是地下室或者小閣樓,要拿一輩子的血汗錢,才能給隻會說英語的子孫換套遮風擋雨的小洋樓。

找工作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哪怕是洗碗筷、刷盤子。經驗,是關口;語言,是關口;身份,是關口。能找到一份工作便是幸運。

文化不通是一輩子的事兒。海外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就是唐人街。狹小的門麵散發著不知什麼怪味的所謂超市,不知把人帶到了什麼年代。物品按照國內20世紀80年代的標準是豐富的,雞、鴨、魚、肉幾乎都是冰凍的,甚至連蔬菜也是冰凍的。

一年又一年,打工學習找專業工作,無暇思索人生的意義,像一隻嗅覺靈敏、餓得眼睛發綠的狼,哪裏有一塊肉或看上去好像是一塊肉,就撲向哪裏。有些人即使開著還算不錯的車,也掩飾不住一身的疲憊和靈魂的空虛,忽然想起為啥出國來著。想不確切了,或許有很多的理由,可絕不是為了解決溫飽而已。

無論如何,中國人還是中國人,記憶不可抹殺,社會文化的烙印不可磨滅。這道鴻溝已經存在,勉強的改變隻會讓人迷失本性。想來,大部分人讚同的是保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風格,而後酌情去融入新的環境。

常有西方人問:“既然都說中國很不錯,吃了飯還有餘錢,為什麼還要來美國?為什麼還要來加拿大?”很多人回答不清。

“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是空空的行囊。”這海外一遊,才知道了外麵的世界也很無奈,知道了老僑胞有過更慘烈的搏鬥;知道大多數華人為什麼那麼向往祖國,盼她強大;知道許多的僑胞歸國探親是承受生活的艱辛換取片刻的榮耀;知道今生今世,我從裏到外就是活生生一個中國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