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美國小區裏搬來性罪犯(1 / 1)

殷紫

一個周五的下午,我出門倒垃圾,發現門把手上插了一張黃色的宣傳單。正要把它當成一般的廣告扔掉之時,餘光一瞥,卻發現那是郡警察局的通告。於是看下去,說是我家附近住有曾犯有性侵犯罪的居民,若需了解詳情,可上警察局網站查詢。

由於早就受美劇和好萊塢電影的“教育”,我對此情節並不陌生,也就沒有大驚小怪,甚至有點兒漫不經心地把通告放在了一邊。先生正好有空,出於好奇就拿了通告去上網。誰知兩秒鍾不到,他就大叫起來。

我跑去一看,乖乖!原來犯罪分子就在家門口呢!大頭照、姓名,清清楚楚地在網上擺著。這位波菲頓先生就住在我家斜對麵,近得不出100米。最令我們猛然警惕的是,他的罪行是“兒童色情”,這對這條街上所有家長來說,應該都不是好消息。

美國社會曆來講究隱私權,個人權益堪為神聖不可侵犯。然而法律規定,所有犯有性侵犯罪的人,在出獄後10年內,都必須去當地警察局登記,鄰裏、社區有權查看這些人的基本資料,無需登錄警察局網站,比如去“家庭看門狗”網站,隻要輸入郵政編碼,立馬可看到地圖上的無數“小點”。不同顏色的點,代表所犯的不同性侵犯罪行,有“小點”的地方是他(她)的住宅或工作地點。繼續點擊,姓名、照片等完全曝光。

我雖然認同這些人是罪有應得,但多少也為他們身上的“紅字”感到難過。這樣的懲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坐牢更殘酷。

左鄰右舍“一級戰備”

波菲頓先生在我們這條小街上掀起的風波可不一般。他住的那棟房子屬於街頭的教堂,後院就是教堂幼兒園的遊樂場,周末我們常帶著我家小子們去那兒蕩秋千、滑滑梯。波菲頓已經為教堂工作了近一年,他的工作包括給幼兒園做常規維護、設備維修等。教堂在暑假舉辦少兒夏令營活動,猜猜誰是夏令營的攝影師?波菲頓!

一個在警局掛了號、曾持有兒童色情商品、犯有性侵犯罪的人,居然天天和孩子們混在一起!左鄰右舍炸開了鍋。鄰居圖倫馬上勒令他那對漂亮的女兒不準上街遛狗;對麵的克莉絲汀馬上著手張羅人馬,商討對策。與此同時,當地報紙、電台和電視台突然像約好了似的,報道“波菲頓”事件,據稱,已經有5個孩子被家長撤出了幼兒園,而幼兒園園長十分無辜地說,波菲頓是教堂雇傭的,不是她,她也從來不知道波菲頓的背景。

短短兩三個小時,波菲頓在華府地區出名了,我們這條小街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不得不令人感到,警察局匆匆忙忙塞傳單,有擺脫幹係之嫌疑。

雖說要被迫“曬”出來,但並沒有法律阻止波菲頓們從事和孩子有關的工作。

說起來,那家教堂的本堂牧師是這次事件的另一爭議人物,因為他堅稱自己沒有做錯,目的是給“迷途羔羊”重生的機會,並說波菲頓對孩子們毫無威脅。

這樣的話,對家長們來說顯然是蒼白無力的。社區的反應非常激烈,大家同仇敵愾地要把波菲頓趕出這條街。總得有人和他做鄰居吧?有人在社區會議上小心翼翼地說。那我不管,反正不能是我。立刻有更多的人怒氣衝衝地叫起來。

48小時內被驅逐

於是,人們開始數落那位本堂牧師的一貫“劣跡”。最顯著的,莫過於在出租那兩棟教堂樓房時,常常招來不三不四的租客,成為這片高尚住宅區的害群之馬。人們甚至提議,集資把房子從教堂手裏買下來,這樣可以嚴格管理租賃。這個點子居然立刻獲得了回應。即使是在經濟低迷之時,對這條街上富裕的人們來說,花錢買到某種特殊的領地和保護,比什麼都重要。

從警察局塞傳單到社區舉行緊急會議,48小時不到,波菲頓先生就被成功地驅逐出去了。他到哪裏再去找新家和新工作,似乎沒人關心。鄰裏們及時向教堂遞交了要求妥善管理租戶的請願書,遊樂場和幼兒園裏又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小街也很快恢複了平靜。那位牧師是對的,誰都應該有重新做人的機會;但非得讓戒酒的人賣酒、戒煙的人賣煙,才足夠有挑戰性嗎?

帶著小子們走在門前的小街上,我享受著平靜和安全,隻是每次路過波菲頓住過的房子,總會想起這段令人心情複雜的“插曲”。很難想象他在這裏工作了那麼久,卻在閃電般的曝光事件中驟然退場。我想,那個“家庭看門狗”網站上星羅棋布的地區圖,或許不看也罷,免得又給生活添一份焦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