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羅家倫(1897-1969)浙江紹興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後來成為國民黨政客。這裏指的是他的短篇《是愛情還是苦痛?》,發表於《新潮》第一卷第三號(一九一九年三月)。
(13)易卜生參看本卷第69頁注(10)。他在《娜拉》和《群鬼》中提出了婚姻和家庭的改革問題;在《國民之敵》和《社會柱石》中提出了社會的改革問題。《娜拉》和《國民之敵》曾譯載於《新青年》第四卷第六號"易卜生號"(一九一八年六月)。
(14)楊振聲(1890-1956)山東蓬萊人,家。曾任北京大學、武昌大學教授。他的短篇《漁家》發表於《新潮》第一卷第三號,描寫在漁霸剝削和警察勒索下的漁民的悲慘遭遇。
(15)汪敬熙(1897-1968)浙江杭縣人,家。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這裏所說"好學生的秘密",指短篇《一個勤學的學生》,發表於《新潮》第一卷第二號(一九一九年二月);"苦人的災難"指短篇《雪夜》,發表於《新潮》第一卷第一號。後來他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四號(一九二五年五月)上發表了短篇《瘸子王二的驢》等。他的短篇集《雪夜》收作品九篇,一九二五年十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
(16)歐陽予倩(1889-1962)湖南瀏陽人,戲劇家。《新潮》第一卷第二號曾發表他的短篇《斷手》。
(17)葉紹鈞字聖陶,江蘇吳縣人,作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著有童話集《稻草人》、長篇《倪煥之》和短篇集《隔膜》、《火災》等。
(18)《現代評論》綜合性周刊,胡適、陳源、王世傑、徐誌摩等人主辦的同人雜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創刊於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出版,一九二八年底出至第八卷第二○九期停刊。這個雜誌的主要成員被稱為"現代評論派",他們原依附北洋政府,後來轉而投靠國民黨政權。
(19)《玉君》一九二五年二月出版,現代社發行,《現代叢書》之一。作者在該書《自序》的末尾說:"先謝謝鄧叔存先生,為了他的批評,我改了第一遍。再謝謝陳通伯先生,為了他的批評,我改了第二遍。最後再謝謝胡適之先生,為了他的批評,我改了第三遍。"按鄧叔存即鄧以蟄,陳通伯即陳源,胡適之即胡適。
(20)《新青年》月刊於第八卷第一號(一九二○年九月)起,設編輯部於上海,由新青年社出版(以前該刊係由上海群益書社印行)。
(21)《新潮》最末一期第三卷第二號是《一九二○年名著介紹特號》,於一九二二年三月間出版。
(22)《孑民先生言行錄》新潮社編,共收雜文八十四篇及附錄三篇,一九二○年十月出版。蔡孑民,即蔡元培。
(23)《點滴》周作人翻譯的外國短篇集,新潮社《文藝叢書》之一,一九二○年八月出版。
(24)為人生的文學的一群指文學研究會;為文學的文學的一群,指創造社等。
(25)彌灑社文學團體,胡山源、錢江春等組成,一九二三年三月在上海創辦《彌灑》月刊,共出六期。彌灑,通譯繆斯,希臘神話中的文藝女神。
(26)胡山源江蘇江陰人,曾任世界書局編輯。他的短篇《睡》和《碧桃花下》(文中誤作《櫻桃花下》)分別發表於《彌灑》第一期和第三期(文中誤作第一期)。
(27)Inspiration英語:靈感。
(28)陳德征浙江浦江人。一九二七年以後依附國民黨右派,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政府上海市教育局長等職。
(29)"壟斷文壇"創造社為《創造》季刊出版刊登的廣告中有這樣的話:"自文化運動發生後,我國新文藝為一、二偶像所壟斷"。(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時事新報》)(30)唐鳴時浙江嘉善人,翻譯工作者。趙景沄(?-1929),浙江平湖人。他的短篇《阿美》發表於《彌灑》月刊第一期。方企留,應為張企留,江蘇鬆江(今屬上海市)人。曹貴新(1894-1966後),江蘇常熟人。
(31)錢江春(1900-1927)江蘇鬆江(今屬上海市)人。彌灑社的發起人和主要成員之一。方時旭,筆名雲郎,浙江紹興人。
(32)淺草社一九二二年在上海成立的文學團體,主要成員有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一九二三年三月創辦《淺草》季刊,一九二五年二月出至第四期停刊。
(33)馮至河北涿縣人,詩人。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等。《淺草》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上發表了他的短篇《蟬與晚禱》。
(34)《沉鍾》周刊文藝刊物,沉鍾社編,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創刊,共出十期。一九二六年八月改出半月刊,中經停刊複刊,至一九三四年二月出至第三十四期停刊。主要作者除原淺草社同人外還有楊晦等。
(35)吉辛(1857-1903)英國家、散文家,著有《文苑外史》(reet)、《四季隨筆》(PrivatePapersofHe)等。
(36)"徑一周三"即直徑與圓周的比。語出《周髀算經》卷上漢代趙君卿注:"圓徑一而周三。"(37)"世紀末"原指十九世紀末葉。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向帝國主義階段,在社會生活和文化思想等方麵呈現頹廢現象,在此時期出現的具有這種傾向的文學作品,被稱為"世紀末"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