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奇魚絕技(2 / 2)

交配後,雌魚在洞穴裏產下數百粒卵,然後小心翼翼將卵分離,一粒接一粒銜入口中孵化。

小魚的孵化期為兩星期。在這兩星期內,雌魚不吃不喝,光張著大嘴艱難地喘氣。饑餓使它們的腹部繃緊,肋骨內陷,腦袋顯得更大。

出世時僅2毫米長的小魚最初住在母魚的口中,但不久母魚上下流動,側著腦袋在河底磨蹭“腫起”的頭部,以使小魚遊出,到外麵獨立生活。一旦小魚真的似小豌豆一粒粒蹦出母魚大嘴時,母魚又會迫不及待地撲上去,重新將其吞入口中。直到小魚逃出“庇護所”,而母魚再也抓不住時,雌魚才放心大膽地讓它們自由生活。

每當危險來臨時,雌魚又會以與水平麵呈10°~20°的夾角低頭姿勢向小魚發出警報,小魚迅速擠成“葡萄串”,蜂擁進入母魚的口中。母親馬上逃離危險區域。

看了以上的文字,讀者們也許不難理解古埃及壁畫上的“怪魚”頭上的小黑點了吧!

“生物雷達”象吻魚

除了撒哈拉沙漠和南部非洲外,整個非洲的河流湖泊中都有象吻魚。它們的外貌很奇特:比身體還要長的尖尖的長吻彎向下方,極像大象的鼻子。

象吻魚擁有一套獨特的“生物雷達係統”。但這種“雷達”工作原理和我們平時所說的雷達不同:它不能發出電磁波,隻是利用尾部皮膚內的電脈衝發生器放出一連串每秒達300次、電壓為2伏左右的電脈衝,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電場。脈衝發生器是一種名叫莫爾米羅馬斯特的梭形器官,位於尾部脊椎兩旁,發出的電力線在其頭部彙合。象吻魚遊動時身子始終保持平直,這是為了避免破壞周圍的電場。如果有敵害或獵物在附近出現,象吻魚身體周圍的電場就會受到幹擾,電力線立即偏向不速之客。於是,高靈敏度電感器馬上發出警報。

象吻魚利用“生物雷達”能及時測出障礙物。這些障礙物大都導電性能差,對電力線有天然的斥力。象吻魚的“生物雷達”能識別各種物體的外形、大小、重量、色彩、氣味甚至導電性能。生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兩個同樣大小的圓柱體容器,一個盛滿河水,一個灌滿蒸餾水,象吻魚照樣能憑借其自身獨特的“生物雷達”係統作出正確的判斷。

象吻魚的“雷達”是進化過程的傑出產物。它們生活的非洲天氣炎熱,河流或湖泊中有機物極易變質,加上象吻魚通常在夜間沉到水底覓食,很易將淤泥攪混。如果沒有“生物雷達”係統,象吻魚要在黑暗的環境中,尋求食物,逃避敵害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象吻魚的近親裸臀魚有更為出色的“生物雷達”,它們能察覺3×10-9微安大小的電流變化,準確識別藏有魚鉤的魚餌和普通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