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這本書你一定會驚歎:哇塞,經濟學原來是數字的科學!

對,經濟學是數字的科學。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個指標都是通過數字來表達的,尤其是數字化的市場經濟社會,數字技術使我們的生活也數字化了。現在,離開了數字我們甚至根本就無法在現代社會裏生存。你想想看,我們的衣服是用數字表明的大小,我們的食品是用數字標示的生產日期,我們的住宅是用數字計算的麵積,我們的車輛也是用數字登記的牌照,我們的薪水更是通過一串數字來記錄下來的……如果生活中沒有了數字,我們精致的生活一定會亂成一鍋稀粥。但是,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數字弄明白了,看著那些瞬息萬變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千奇百怪的數字,我們一樣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暈頭轉向。

所以,沒有準確的數字我們難以有精致的生活,然而,隻有準確的數字還不夠!我們還要弄明白這些數字的來龍去脈。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了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經濟學中的很多數字都是別人計算好了的,但是如何運用卻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們豪不思考地拿來為我所用,那與那些跟著別人後屁股跑的毛毛蟲還有什麼區別?人與動物是有區別的,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有思想、會思考,而動物沒有思想,不會思考。

所以,我們隻知道這些數字的來曆絕對不夠,我們還必須用我們的大腦,充分地理解這些數字、認識這些數字、甚至會計算一些簡單的經濟數字,學會應用這些數字,並且要用我們思想這柄利劍去分析這些數字、解剖這些數字,為我所用。否則,這些經濟數字再準確,對我們的生活再有指導作用,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目前所處的是見微知著的時代,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的時代,對一些經濟數字如果我們不會理解、不會分析、不會觀察、不會使用,或者我們對這些數字認識錯誤、分析失誤、觀察不準,使用不當,我們就比盲人騎瞎馬還要危險。

在進入數字化生存狀態的今天,在市場經濟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數字對我們而言已經越來越重要了,希望這些數字帶給你好運。

此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工人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蔡今主任的直接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我誠摯的謝意。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很多報刊雜誌的資料,在此一並表達我熱忱的感謝。

因本人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這樣和那樣的錯誤,肯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肯請讀者朋友提出意見和建議。

杜忠明

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