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倫雲)賢士,他是何人?(正末雲)相公不知,此人是孔宣聖一十七代賢孫孔仲山是也。這秀才文章勝在下十倍,被判院門下女婿王韜賴了他萬言長策,以此不能為官。(第五倫雲)便著人拿王韜來,我奏知聖人,依律重責。賢士,想王韜這廝,則待閉塞賢門,情理可惡。(正末雲)相公,據孔仲山之才,當以重用。(第五倫雲)既然賢士說孔仲山才德過人,小官順帶有玄纁丹詔在此,就著孔仲山受了宣詔,俺三人一同上馬,見聖人去來。(正末雲)既如此,賢弟你可脫了衣服,換了朝章者。(孔仲山做換衣服科)(正末唱)

“十二月”忙換了麻衣布裳,便穿上束帶朝章。拜受了玄纁一箱,跪聽了丹詔十行。(第五倫雲)孔仲山,您望闕謝了聖人的恩者。(正末唱)麵朝著東都洛陽,三舞蹈頓首減惶。

“堯民歌”多謝你荊州太守漢循良,舉薦我布衣芒屧到朝堂。死生交端不比孫龐,清廉吏須當效龔黃。行藏,行藏,暗酌量,也不足咱虛謙讓。

(第五倫雲)範巨卿,為你高才大德,信義雙全,老夫奉聖人的命,與賢士加官賜賞。(正末唱)

“耍孩兒”愧微臣敕賜加官賞,(帶雲)隻是張劭嗬,(唱)他未沾恩我豈敢承當。念生平籍貫在山陽,幼年間父母雙亡,三公若是無伊呂,四海誰知有範張?(第五倫雲)那張劭的才能德行,比你如何?(正末唱)臣比張劭無名望,張劭德重如曾、顏、閔、冉,才高似賈、馬、班、楊。

(第五倫雲)張劭有多大年紀了?(正末唱)

“二煞”犬馬年雖是長,論學問他更強,私心願奉為宗匠。想漢朝豈無良史書名姓,眾文武自有傍人話短長,臣舉孔仲山可作頭廳相。(第五倫雲)那孔嵩比你如何?(正末唱)似臣嗬常人有數,論此人國士無雙。

(第五倫雲)雖然無了張元伯,可得了孔仲山,卻正是得一賢,失一賢。(正末唱)

“一煞”雖然是得一賢失一賢,(孔仲山雲)可惜無了元伯哥哥。(正末唱)您也何須的涕兩行淚兩行,得蜀望隴休多想。(帶雲)死了元伯嗬(唱)恰便似扢折了千尋白玉擎天柱,(帶雲)用了孔仲山嗬(唱)賠與你個萬丈黃金架海梁。豈不聞晏平仲為齊相,乘車人憂心悄悄,倒是禦車吏壯誌揚揚。

(第五倫雲)令人,與我拿的王韜安在?(祗候拿王仲略上,雲)稟爺,拿的王韜到了也。當麵!(王仲略不肯跪科,祗從雲)你怎麼不跪?(王仲略雲)壽不壓職。也罷也罷,我跪著。(第五倫雲)兀那王韜!你怎敢混賴了孔仲山萬言長策?(王仲略雲)您這個老大人差了,我若不賴他的文章,我可怎麼能勾做官,便總甲我也不得做。(第五倫雲)您等俱望闕跪者,聽聖人的命。(斷雲)聖天子思求良輔,下弓旌廣開賢路。何止是聘及山林,但聞名不遺丘墓。汝陽郡張劭雖亡,有範式亟稱其素,可遙封翰院編修,賜母妻並沾榮祿。遺弱息君章、子徵,可即授陳留主簿。範式拜禦史中丞,其孔嵩尚書吏部。王仲略詐冒為官,杖一百終身廢錮。見天恩浩蕩無私,與群臣相安舉錯。(正末等謝恩科,唱)

“煞尾”我為甚覷功名不在心,也則念窮交不忍忘,因此乞天恩先到泉台上,才留的這雞黍深盟與那後人講。

題目 義烈傳子母褒揚

正名 死生交範張雞黍

§§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西)人。其生卒年不可考,元人周德清在作於一三二四年的《中原音韻自序》中,已經提到了他的去世;同時,從《錄鬼簿》看,他享年亦較高,故人稱“鄭老先生”,以七十歲計,他的生年約在1255年前後,卒年在1324年以前。他的生平史料留傳下來的極少,我們隻知道他長期生活在杭州,以儒補杭州路吏。由於元朝前期未實行科舉製,所以習儒是沒有什麼出路的;而元人重吏,以吏入官是當時最重要的仕途。但鄭德輝雖補杭州路吏,似乎一直屈沉下僚,未能得到升遷,難以施展抱負。最後他病卒在杭州,火葬於西湖之靈芝寺。《錄鬼簿》說他“為人方直,不妄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